当前位置: > 首页 > 重庆 >

确保脱贫不返贫 开州区干群合力拔穷根

9月9日,重庆市脱贫攻坚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开州专场召开,重庆青年报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该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落实精准方

9月9日,重庆市脱贫攻坚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开州专场召开,重庆青年报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该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落实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于2018年摘掉了贫困帽子。2019年底,累计减贫35921户123665人,贫困发生率由10.37%降至0.21%。目前剩余的2408人均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广大群众精神风貌大幅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开州脱贫攻坚工作2018、2019连续两年全市考核为优秀。
 
“一村一策”提升贫困村党支部的凝聚力
 
开州区大力实施基层党建规范提升行动,“一村一策”提升所有贫困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组织320个机关党支部与 260 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组织动员2251名党员成为扶贫先锋,把基层组织建设得坚强有力,成为打赢打好这场硬仗的重要攻坚力量。
开州区积极探索“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建新模式,推广“党支部+集体经济(产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将党支部、产业、党员、农户串联起来,实现党组织引领经济组织发展、党员带领群众致富。
全区465个村组建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农民合作社1708个,建成产业扶贫基地2664个,新发展特色产业16.5万亩,产业覆盖贫困户99.94%。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512个,培育致富带头人753名,带动4570户贫困家庭增收。“建、售、联”产业扶贫模式成为全国产业扶贫创新案例。
其中,长沙镇齐圣村通过支部引领、党组织书记熊尚兵带动,发展柑橘、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在全市率先探索“土地(资金)入股、配股到户、保底分红”和“返聘务工” 相结合模式,2016年,熊尚兵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村里318户1272名群众成为股东,2019年人均增收3250元,原来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市示范村、小康村。
 

开州区委书记冉华章督导基层扶贫工作。开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

会上,就重庆青年报记者的提问,一线扶贫干部代表、中国法学会派驻开州区紫水乡雄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鑫鑫介绍,开州区紫水乡雄鹰村以建立带贫减贫长效机制为目标,科学规划多业态多功能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聚力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
一是强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打造宜居避暑圣地,规划完善雄鹰村龙头嘴森林公园建设,争取在2020年全面完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打造桔梗药花谷花海,建立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民宿、林下茶园、车厘子园等产业,实现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积极发挥龙头带动效应,扶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农家民宿,切实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得内生动力。
二是大力推进电商扶贫。深入推进“电商+消费扶贫”,在紫水乡政府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下,联合敦好镇、高桥镇、麻柳乡等11个乡镇共同发展电商销售,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先后注册“紫水印象”和“礼好正坝”品牌,借助中国法学会、东西协作、市级部门及开州区政府常态化销售渠道,力推紫水豆干、龙茶山面条、南门红糖、开州香肠等助农产品销售,编织起一张“线上+线下”的销售网络,进一步增强了扶贫产业、扶贫产品的脱贫带动作用。以上就是我们雄鹰村产业发展的情况。
 

开州区委副书记、区长蒋牧宸走访扶贫一线。开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三扶工程”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
 
开州区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行动,实施精神扶志、教育扶智、政策扶持“三扶工程”,该区广泛开展“送智下乡解难题、志愿服务送温情、移风易俗树新风”宣传教育行动,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组织“身边的脱贫故事”微访谈3500余场、“榜样面对面”微宣讲400余场,选树表彰脱贫光荣户1273户、致富之星299名,以“身边人、身边事”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
该区坚持组织意向和群众意愿相结合,开发“党建+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模式,组织贫困群众参加种养殖、农村电商、家政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6.86万人次,增强自我发展本领,5.5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

驻村工作队走访贫困群众。开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其中,大进镇双龙桥村贫困户黎方平身患残疾,通过村党支部的引导帮扶,他身残志坚,夫妻俩不等不靠,先后贷款5万元办起了畜禽养殖场,并兼职村里的护林员、保洁员,2019年家庭年收入达到5.6万元,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实现了脱贫。
黎方平经常说,“政府帮我们,是党的好政策,但自己要努力,才对得起这份情”。
据悉,今年疫情期间,黎方平主动到村里为抗疫捐款2000元,考虑到他家里的情况让他少捐点,但他执意要捐,并坚决表示:“过去我家贫困,国家帮了我们。现在国家有难,我应该出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