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重庆 >

专访重庆市经信委负责人:工业经济加快复苏后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来源:华龙网

小康集团旗下200台赛力斯品牌智能电动汽车将通过海运抵达德国市场。小康集团供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3日14时16分讯(首席记者 佘振芳 实习生 梁浩楠)近日,重庆发布2020年前三季度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07.10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工业经济加快复苏,新兴动能支撑有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较上半年回升3.4个百分点。对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邀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进行解读。

数据——

主要指标加速上行 企业效益加速改观

“工业经济自3月份企稳反弹以来持续平稳向好,主要指标走势快于全国、好于预期。”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分别增长4.4%、2.9%,较上半年分别提高3.4、7.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3.2、6.2个百分点。

其中,材料、消费品、电子和汽车产业增加值占比前四,增加值增速均实现正增长。电子产业中,智能穿戴设备占终端产品比重由去年同期3%提升至7.7%;汽车产业中,单车价值由上年9.4万元提升至10.1万元。

主要指标加速上行的同时,企业效益也在加速改观。据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规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3%,较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57、17.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15个百分点,在全国排位由一季度的第21位上升至前3位。规上工业企业亏损数量同比下降1.1%,亏损面15.4%,较一季度降低12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008.62亿元,增长3.9%。其中,电子汽车大支柱产业合计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数字经济(制造业部分)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四成。

在招商引资方面,全市累计签约工业项目920个、总投资542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7%和16.4%。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建工业企业升规112户,基本达到去年同期水平(114户),对全市产值增长贡献率近30%。

解读——

积极落实惠企政策 新增动能接续发力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业经济迅速企稳回升,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全市上下各单位各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企业家和一线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

今年3月中旬,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就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复工,为电子等支柱产业承接周边地区转移订单、抢抓新订单奠定了现实基础。

此外,市政府积极推进各项惠企政策落实、精准开展对接帮扶,据不完全统计,前三季度前累计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过40亿元,支持和帮助企业降低用电成本超过63亿元,有效帮助工业企业挺过难关。

机遇——

“双循环”激活市场规模 笔电复苏建立先发优势

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当前重庆工业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方面,国家“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激活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及东盟出口规模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对我市贸易红利正在显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对区域产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具体来看,笔电终端行业强力复苏建立了先发优势,已赢得品牌企业信赖;汽车行业长安CS55plus、UNI-T,长安福特冒险家,长城炮等一系列新车型持续产销两旺;材料、化工行业在后续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的支撑下增势将会持续。

挑战方面,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依然受海外疫情影响,出口订单萎缩、国内消费尚未完全恢复常态、中美经贸摩擦不确定性等。具体来看,全市企业盈利水平不高,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5.2%、低于全国0.59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发展困难较多,产值累计增幅仅为2.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此外,技改投资活跃度较弱,累计增速下降22.3%。

举措——

抓好重点项目巩固支柱企业 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经信委将围绕“六稳”“六保”工作主线,推动全市工业运行持续处在上升通道。抓好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县运行调度,巩固支柱产业向好态势。“提质量”抓好市场主体“三上”培育,“控减量”抓好停产半停产市场主体盘活。

在产业链方面,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引进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同时,选择功率半导体、数控机床等重点产业链条作为“十四五”产业链提升工程重点方向,聚力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加大市外一级配套企业、上游原料企业引进力度,加快补链延链强链步伐。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智能终端、消费品等行业,创建一批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推动“创意设计”工作上水平。深化实施“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等工作,推动“创新研发”工作上台阶。

在企业帮扶方面,推进以工业“双百企业”以代表的龙头骨干企业帮扶工作,注重培育一批在全国和在整个行业具有领军地位的大型企业。发挥龙头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集群、链群发展,整体提升双循环发展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