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征信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替人消除征信的骗局也越来越多,看似靠谱,实则都是骗你袋子里的钱。近日,重庆高新警方连续接到多名群众报警,称
在征信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替人消除征信”的骗局也越来越多,看似靠谱,实则都是骗你袋子里的钱。近日,重庆高新警方连续接到多名群众报警,称遇到了电信网络诈骗,被自称“中国银监会”工作人员和某金融平台客服,以规范贷款、消除征信影响为由,骗取金额超百万。
贷款未申请,也会影响征信?
“警官,我要报警,我被骗了!”8月1日晚,唐某慌忙跑进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公安分局西永派出所,神情焦急。在对报警人唐某进行安抚后,民警对其进行了详细询问。
(唐某来到公安机关报案)
原来,唐某是西永辖区某重点科研单位的高级工程师,当天中午突然接到一个“051”开头的电话,而电话那头自称是“中国银监会”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告诉唐某,其在某银行APP上有一笔15万的小额贷款,但利率不合法,目前国家正在规范这种小额贷款,并在各银行和金融机构上进行查处,为避免征信受到影响,唐某需申请注销该笔额度授权。而唐某表示,自己从未申请使用过这样一笔15万的贷款额度授权。紧接着,该“工作人员”告知,即便没有使用,有这笔授权还是会影响到个人征信,最好立即申请注销。
个人信息遭泄露
唐某告诉民警其实一开始自己并不太相信,也一度认为是诈骗电话,而对方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在电话中亦十分诚恳的告知自己其确为“银监会工作人员”,并不是所谓的要求转账或是提供验证码的诈骗分子,实在有顾虑可开启“钉钉会议”进行沟通。唐某按指示进入了“钉钉会议”,对方账号显示的头像是中国银监会的图标,并在沟通过程中,竟准确无误的“核对”了唐某的身份证号码、毕业学校、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不法分子向受害人发来“征信记录”)
“图标网上随处可以下载,而你的一些个人信息也许在购物、买房、使用社交软件等过程中就遭到了泄露”民警说。
“我当时没想这么多,看他信息这么准确,我就开始有点相信了。”经民警提醒,唐某后悔不已。
连环操作落入“陷阱”
之后,该工作人员告知受害人唐某,可在微信中进入名为“天眼查”的小程序,当然也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进入该小程序,注册登录后就会自动生成一个指定账户,唐某需将这15万贷款申请取出,打入这个账户进行“汇款冲正”,通过这样的往返转账操作就可消除征信影响。而对方一再强调钱不会真的转走,只是“汇款冲正”。
(部分转账截图)
因为知道“天眼查”是一个可以查询企业相关公开信息的软件,唐某并未对此起疑心,并通过对方发来的链接,经注册登录后,在界面“发票抬头”一栏自动生成了一个银行账户。起初,唐某还是不放心,在将15万贷款取出后,分别按要求操作了两次,均转款一元,随即便收到手机短信显示“汇款冲正”,很快,2元退回了原账户。这下唐某终于放宽了心,将该情况告知了“工作人员”。对方回复已进行了2元的冲正操作,接下来唐某将剩下的钱进行同样的操作,即可消除征信影响。
当唐某将剩下的149998元通过多个银行账户打入该指定账户后,不到一分钟时间,便再也联系不上该“工作人员”,也再未收到所谓的“冲正短信提示”,而此前“天眼查”的链接也无法再进入。意识到被骗,唐某便迅速赶来派出所报警。
目标瞄准高收入人群
而就在唐某报案前不到半个月时间,派出所已分别接到2起类似案件,对方自称“银监会”工作人员或者某金融平台客服,同样以国家规范贷款、指导消除征信影响为由,借助、伪造正规网络软件,以及发送虚假短信等多种诈骗手段,形成连环套,最终将受害人一步一步圈入“陷阱”中。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3起案件中,受害人均文化水平较高,且大部分人有可观收入,就职于国内某知名企业的高级网络技术人员曹某被骗取60余万元,另一起案件中某国企单位科研人员吴某被骗取了20余万元,加上唐某,3起案件共计损失金额达百万余元。
目前,相关案件公安机关正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提示,电信网络诈骗变化多样,隐蔽性强,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切勿使用来源不明的无线网络进行涉及个人信息、资金的操作;对来路不明的来电、信息、链接,充分提高警惕,做到“不接、不点、不信、不回”。如发现被骗,请及时向就近地公安机关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