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2.08.11期 >
A04-荣昌区吴家镇党群办主任、双流村第一书记杨媚:  她从山里出来 把青春献给农村

A04-荣昌区吴家镇党群办主任、双流村第一书记杨媚: 她从山里出来 把青春献给农村

荣昌区吴家镇党群办主任、双流村第一书记杨媚:

她从山里出来 把青春献给农村



“国家对咱们农村都很关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咱们也要紧跟步伐,一起建设美好新农村。”最近,刚参加完中共中央宣传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荣昌区吴家镇党群办主任、双流村第一书记,团市委青年讲师团成员杨媚又马不停蹄赶回村里,向村民们宣讲惠农政策。

扎根乡村十年,带领村民致富。这个从铜梁大山里走出来的姑娘,又把青春献给了她最挂念的农村。

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如愿以偿考上村官

杨媚出生在铜梁的大山里,从小看着父母每天起早贪黑,一年到头却挣不到多少钱。那时候她心里就有一个念头:考农业大学,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毕业之后回村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2005年,杨媚瞒着父母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选择了农业管理相关专业。

2009年毕业后,一心想干农业的杨媚毅然选择进入潼南蔬菜种植基地工作,当起了基地的销售员。

“销售员就是每天给要运出去的蔬菜称重、运输,这让我很不甘心。”说起刚工作的经历,杨媚有些庆幸自己的好运,蔬菜基地附近有一块市农科院的试验地,农科院的专家每天都在地里搞研究。

每天下班后,杨媚就跑到试验地去看、去学,在蔬菜基地工作了两年她就学了两年。“这段珍贵的自学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为后面去双流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看到荣昌区招募大学生村官的消息,杨媚立刻报名并通过了考试,回到了她最挂念的农村,来到荣昌区吴家镇双流村当起了村官。

自力更生建大棚

带动村民一起干

当时吴家镇正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但是农户考虑到投入大又看不到效益,没有人愿意干。

双流村村民也不信任年纪轻轻的杨媚。按照当时村民的话来说,“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女娃娃能有什么本事,哪里比得过世世代代种地的人?”

面对村民的不信任,杨媚不服输、不怕苦的那股干劲被激发出来。搭建大棚、种植蔬菜,她准备干出成果给村民们看。

为了方便劳作,杨媚在大棚旁边搭了一个小窝棚,里面放了一张床、一口锅,吃睡都在这里。

初建大棚时正好是那年的11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小窝棚里面又潮又冷,被子湿透了根本不能保暖,只能用薄膜把被子包起来盖,早上六点不到就要起床劳作,天亮了还要去村里处理事务。”杨媚对那段经历记忆深刻。

不到四个月,杨媚种植的大棚黄瓜就上市了,比村民露天种植的早了一个多月。“当时蔬菜价格很高,卖几元一斤,每亩大棚年收入超过2万元,是露天种植的2到3倍。大家切切实实看到好处,于是就跟着我一起干了。”

如今双流村有100余户村民建起600余亩蔬菜大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村民收入大大增加。

积分制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五美双流”新农村

这些年,看着村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富足,杨媚深感农村变化之大。

“村民富起来了,但是文明意识还不够,要想建设新农村可不止物质基础的改善,还有精神上的。”杨媚开始在村里积极推行“积分制”:以小院群众自评互评积分为主,奖惩双行的方式倒推村民改正不文明习惯,一起建设美丽新农村。杨媚说,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后,环境的改善让村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就是乡村的主人,有了集体意识和荣誉意识,都表示要自力更生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邓家院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积分制实施之前,这里乱搭乱建现象突出,村民生活的院落满是鸡鸭粪便,干部前去劝说没人理。

现在,邓家院子焕然一新,变成了一个干净整洁的田园村落,还成为了“流动红旗小院”。看见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媚特别欣慰,“只要我们继续做实事,把事情做到百姓心里,效果自然反映得出来。”

对于双流村未来的规划,杨媚提出了田园美、人心美、环境美、家庭美、生活美的“五美双流”建设目标,“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早日实现。”

据《重庆日报》

 

城口县松坤菌草科技公司总经理何立坤:

他带领村民将城口羊肚菌销往全国


夏季是羊肚菌种植的空档期,这段时间,在城口县松坤菌草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种植基地里,何立坤趁着空闲开始提前准备羊肚菌栽培所需要的材料。

何立坤是一名在乡村沃土中“淘金挖宝”的农村创业青年,他“挖到的宝贝”就是羊肚菌。自他回乡创业发展菌菇种植业后,城口县好些乡镇的村民跟着干,实现了大幅增收。

勤学苦干,成为菌草种植行家里手

1984年,何立坤出生在革命老区城口县。“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这就是何立坤小时候对家乡的印象。

前些年,何立坤曾经到北京打工。“我在海淀当环卫工时,队长是一名老党员,他见我年纪小又肯吃苦,便推荐我参加了福建农林大学举办的国际菌草技术培训班。”就这样,何立坤很幸运地成了“中国菌草之父”林占熺教授的学生。

林占熺是电视剧《山海情》中,带领乡亲们种蘑菇闯出一条致富路的凌一农的原型。当时,林教授带的学生全是硕士生、博士生,只有初中学习经历的何立坤非常自卑。

“那时林教授送给我8个字:脚踏实地、勤能补拙。这八个字深深地刻在我心里,一直激励着我。”何立坤回忆道。

在林教授身边学习期间,实验大棚成了何立坤的“第二个家”。他每天围着菌草观察、研究,弄不懂的就追着林教授问,搞不清楚的就找书本学。林教授被何立坤的勤学好问打动了:“安排实验任务的时候,别的同学都是走着来的,立坤却是跑着来的”。

在林教授的言传身教下,何立坤成长为菌草种植的行家里手,这些年先后参与了新疆、宁夏等地菌草科技扶贫项目和我国援助非洲重点农业项目,还被商务部评为“菌草技术援外先进个人”。

返乡创业,带领村民种食用菌增收

何立坤一直惦记着家乡不少父老乡亲还没脱贫这件事。2015年,何立坤告别恩师,把那份满满的“山海情”装在心中,回到城口创业。

何立坤想要带着乡亲一起种菌菇致富,可万事开头难,乡亲们的质疑让他一上来就吃了“闭门羹”:“干这个有‘钱途’吗?我们不搞那些虚的。”

要带着乡亲们干,那就要先做给他们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何立坤解决了资金问题。占地面积40亩、有28个温控大棚的食用菌培育示范基地很快建立起来了,当年就实现产值350万余元。

看到这一产业大有可为,乡亲们放心了,纷纷加入进来。

此后,何立坤又马不停蹄地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利用废弃菜叶、菌渣等因地制宜研发出系列新技术,并主动上门推广,让乡亲们的种植成本大大降低。

效益显现,全县羊肚菌年产值1700万元

“接下来,我打算建一幢综合性大楼用于食用菌技术研究。”何立坤介绍,一方面将研究本地品种的选育、培育,另一方面还要把种植技术传授给更多村民,让他们每年都能稳定增收。“我的目标是,未来城口能有一条完整的菌种生产线,让家乡发展得更好。”

在何立坤的带领下,去年城口的羊肚菌种植面积达到700多亩,实现产值1700余万元,参与羊肚菌种植的村民平均增收近2万元。现在,城口的羊肚菌已畅销全国。

看着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何立坤深感自豪:“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我要继续努力,带领村民一起发展羊肚菌种植业,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据《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