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3.04.20期 >
A05-“轻体力活”概念走红网络 当代年轻人想追求的是什么?

A05-“轻体力活”概念走红网络 当代年轻人想追求的是什么?

“轻体力活”概念走红网络

当代年轻人想追求的是什么?




最近,“轻体力活”一词在网上走红,很多人告别写字楼,拥抱体力活。工厂员工转行卖快餐、设计师转行做宠物美容、女生兼职做陪诊师……他们中,有兢兢业业工作十余年的职场老人、有刚入社会的大学生、有前大厂员工。在体力劳动中,很多人称获得了久违的快乐和充实。

精神内耗:

逃离信息冗杂的多元社会

曾几何时,在外界看来,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对着电脑,这样的工作才称得上体面。但现在,“再也不想靠脑子赚钱”正成为一批年轻人的口号,逃离办公室干体力活,成为很多脑力工作者心向往之甚至实际践行的事。

在某瓣App上,打开以都市白领探索轻体力为主题的“轻体力活探索联盟”小组,建立不到五个月,已吸引超4万人加入;打开某书App,仅#我的体力活初体验#的标签下,就有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办公室白领分享自己转行摆摊、码货的体力劳动工作,大家互相交流心得,答疑解惑。

“脑力劳动太耗神!”“做简单的工作太快乐了。”在许多人的经历分享里,干体力活是他们逃离精神内耗的出口。累就算了,很多大学生更想逃离的是看似光鲜工作中的无意义感。高等教育促使大学生们思考人生意义,进入职场,很多希望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学生们碰了壁。相比之下,一些体力活能出即时成果,有网友感叹重新夺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内心的秩序。

从去年2月到现在,豆豆经历了自工作以来一段难得的“放松”时光。 她辞掉上海的工作,暂停了11年的职场生涯。今年3月,豆豆的父母在湖北老家开了一家早餐店。豆豆怕他们太累,于是回家帮忙做了一段时间的体力活。每天四五点起床准备,六点开始招待客人,断断续续忙到十一点。由于早餐店还卖小炒,中午也不得闲,只能赶紧扒拉几口饭,下午又要准备第二天卖的东西。

忙活了一整天脚不沾地,豆豆却获得了多年未有的好睡眠。几乎沾床就睡,一直到天亮。以往手机不离手的她,一天也看不了几次手机,今天的热点是什么,八卦、热搜,全都不用在乎。她只用关心眼前的事,这桌客人点了什么、吃了多少钱结账没、后面如何调整餐单、如何梳理好店里流程减少重复性工作等等。

这样远离办公室的生活,似乎使生活变得格外轻松起来。

一隅宁静:

寻求工作之外的私人空间

虽然青年群体都希望选择高薪酬的岗位,但职场中遭遇的精神压力问题与青年群体择业观念的变化,也是促使部分青年人成为“轻体力劳动者”的重要心理因素。

某招聘网站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50.4%选择单位就业,比2021年下降6个百分点。而自由职业(18.6%)、慢就业(15.9%)的比例均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这是继2021年之后,连续第二年呈现单位就业比例下降,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上升的特征。

事实上,不只豆豆。久期(网名)是轻体力活探索联盟小组的组长,1998年出生,工作不到一年,她将小组的建立溯源至和朋友们的聊天。

“去年工作后,我发现职场跟预期的不太一样,和朋友聊天时大家会说,要不然去做个保安吧。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要不然’,而归纳起来这些‘要不然’并不符合常规意义上好工作的定义。”久期发现,很多人想做的反而是不太动脑的工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心理趋势是怎么来的?这引起了她的好奇。

从久期的观察来看,很多人做脑力工作不开心,其实大多并非因为工作本身,或是不想动脑思考,而是工作附带的人际关系层面带来的困难较多。

豆豆也分享,她有个剪辑师朋友白天工作,晚上去送外卖,用做体力活来对冲在办公室的困惑。此外,很多脑力工作的边界感也不那么明显,一个微信就能把人拉回工作状态。久期说,体力劳动相反,上班就是上班,下班就是下班,所谓“体力劳动有时尽、脑力劳动无绝期”,很多人做体力活看中的就是这点。

可见绝对的私人空间对于当代年轻人的难得与向往。

辩证看待:

选择轻体力活的改变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体力活”有限定的修饰词,必须是“轻”的。言下之意是既不用过多地动脑子,又不会太累,还要有一定的尊严。在这些标准的筛选下,咖啡师、宠物美容师、糕点师、收纳整理师等,都是热门选择。也因此,那些可能损伤身体的重体力活,便被排除在外。“轻体力活”更像是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作出了一个折中的选择。

对于工作意义的思考,正成为当下很多人面对的重要课题。

不当白领而去当“轻体力劳动者”,反映了当代青年人对职业选择和体力劳动的观念变化。当下的青年群体追求个人体验,“不跟随”“不凑合”“不着急”“不一样”成为他们的群体标签,遵从自己的内心成为他们职业决策中遵循的主要规则。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成为“轻体力劳动者”的代价其实一点也不“轻”。这可能意味着更低的工资、知识技能的贬值风险,以及变窄的职业发展前景。所以专家提醒,对于青年白领们来说,在离职跳槽去当“轻体力劳动者”之前,还需要慎重考虑和反复衡量。

年轻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也意味着多元的选择,每一个崭新的、积极的选择,都值得支持和点赞。也希望每个年轻人的“从新出发”,都不是因为跟风和盲从,不是为了妥协和逃避,都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开心、更积极、更富创造性,就算经历再多的心灵拷问,也能坚持下去,做到最好。

大学生不坐办公室去做体力活,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个个年轻面孔真实面临的人生抉择。希望大家都能坦诚、勇敢地作出价值判断,“把路越走越宽”。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 雷楠

综合整理自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头条新闻、腾讯网等

 

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背后,

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专访《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黄灯

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教育与就业”是舆论争议最大的话题之一。

“外卖行业本科率接近30%”“北京硕博毕业生超本科”“脱下孔乙己长衫”……接连出现的新闻报道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教育内卷、学历贬值、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也折射出当前经济背景下,社会不断加深的焦虑情绪。

而其中最为迷茫与惶惑的,无疑是缺乏经验的年轻人。他们一边被耳提面命“不要舍不得脱下孔乙己长衫”,扭头一看,现实却连送外卖都成了知识密集型行业。换而言之,“脱下孔乙己长衫”的主动权,并不在年轻人手中。

年轻人不仅被动地卷进这场竞赛,而且实际上,他们也并不存在“脱不下长衫”的问题。

在社交平台上,大量年轻人分享自己“放弃白领工作投身体力活”的经历,并乐在其中,因为“轻体力活”带来了自由感,让处于职场内卷焦虑中的他们获得释放。“我觉得这是年轻人的自我苏醒。”黄灯认为,主动选择体力活的年轻人在面对现实时展现了极大的勇气,这一点值得提倡。

传统观念告诉我们,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我觉得两者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劳动的形式不一样。”黄灯说道,“体力工作本身也能带来成就感,一个农民种地,也可以是快乐的。当你觉得自己真的在创造的时候,产生的成就感与你坐在办公室中获得的完全不同,体力劳动是有美感、美学在其中的。”

比让“孔乙己脱下长衫”更重要的,是让“孔乙己不用脱下长衫”。“脱下孔乙己长衫”引起争议的背景是学历快速贬值。对于“学历性价比降低”,黄灯提出“文凭稀释”的概念:表面看文凭提高了,实际上含金量被稀释掉了,这种“卷”是无效的。但是,家长投入在里面的成本,学生投入在里面的青春,却被实实在在地贬值了。

表面来看,这似乎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教育问题都是社会问题的症状。社会没有形成正确的共识,重视学历大于重视能力。文凭越来越卷,企业单位自然就开始挑剔文凭。年轻人失败空间太小,越卷越往前,先是看学历,然后看本科院校,甚至看中学、小学……越往前越卷,单向循环。那么,当社会出现了痼疾,解药又在哪里?

当面临一个普遍内卷的社会,年轻人恰恰不能随波逐流地投身其中,而应该在这股潮流中,停顿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做学问?黄灯表示,“如果内在动力不是特别强,我觉得这样其实是特别消耗青春的行为,还不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早点进入社会做事。”

解药能且只能出现在具体的个人身上——自救,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

年轻人首先要对这种压力保持一定距离,避免陷入社会的评价标准,继而进行盲目而无意义的迎合社会评价的努力。“年轻人一定要注重自我成长,在大学阶段你至少要解决一个问题——我到底喜欢什么?”首先必须明白“我需要什么”“我擅长什么”“我以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次一定要通过高等教育掌握一套学习的方法。

“人归根结底要靠自救,一定要明白自己喜欢什么,当对自己有了明确的认识后,外部世界的大部分喧嚣与繁杂,都动摇不了你。”

年轻人接下来要对教育所带来的就业机会放低期待,更加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的原始力量,相信自己的价值,再勇敢一点,不要总是怀疑自己。如果大部分年轻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充分发展的话,都是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

据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