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3.04.27期 >
A09-来华登机不查核酸    乐见中外无障碍交流

A09-来华登机不查核酸 乐见中外无障碍交流

来华登机不查核酸   

乐见中外无障碍交流

新京报社论

4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自4月29日起,所有来华人员可以登机前48小时内抗原检测代替核酸检测,航空公司不再查验登机前检测证明。她还表示,中方将继续根据疫情形势,科学优化防控政策,更好地保障中外人员安全健康有序往来。

消息一出,备受瞩目。在全球疫情形势整体好转、人员往来交流日益频密的背景下,中国此次进一步优化远端检测安排,以抗原检测代替核酸检测,无疑是因时因势、便利民众出行的科学之举。

此前,世卫组织官员表示,呼吸道病毒不会从大流行阶段转入流行阶段,而是会转入低活动水平,有可能出现季节性的疫情高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也表示,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公布的全球疫情数据来看,新冠全球大流行已经趋于结束,“新冠的发病和死亡对人类的威胁已经不再那么严重”。

受困于三年来疫情带来的通行不便,自去年年底,随着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以来,入境疫情防控措施相继调整,谈生意也好,旅游观光也罢,民众跨境交流的热情空前高涨。来自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查验出入境人员6506.5万人次,同比增长116.2%。

据第一财经报道,此前从不同国家或地区回国,对是否需要核酸阴性证明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实际执行中的监管也有松紧的差异,并且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回国入境要求,也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比如,3月下旬从德国入境中国的商务人士还需要提供核酸阴性证明,但近期有人从德国入华时发现,已不再需要任何相关证明。核酸检测的“不确定性”,也成为很多有出入境需求民众的困扰。因此,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势在必行。

要知道,调整优化出入境管理措施,对核酸检测的要求统一,带来的是更多的确定性以及更少的顾虑与困扰,这将有利于促进招商引资和旅游需求的更快恢复。此外,也会消弭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或松或紧的现象。

特别是,从现实看,很多地方裁撤了大量核酸检测点,人们登机前在海外寻找一个做核酸检测的地方,实属不易。现在以抗原检测代替核酸检测,也是自我健康管理和监测的可替代方案。

客观而言,之前入境核酸政策的差异化乃至不断调整,与对当地疫情形势的判断有关。这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目的仍在于保障中外人员安全健康有序往来。

因此,在全球疫情好转的情势下,因时因势调整远端检测措施,给人们一个稳定的预期,就变得迫切而必要。

此次,中国优化出入境管理政策选择在“五一”小长假开启前,同样体现出积极的用意。近期随着国际航班量增加、机票价格下降,人们出境游的热情再次被点燃。据某网络预订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4月29日—5月3日),出境游机票预订量已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5月1日—5月4日)的45%。

当然,疫情是在不断变化的,防控政策也因时因势而动。而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防控政策更科学、让中外人员出行更有保障。相信随着政策的落地,民众“五一”期间出境游会更“丝滑”。

今年是疫情后的第一个“五一”假期,我们乐于看到中外之间无障碍的交流来往。无论是人们选择出境游还是商务往来、探亲访友,用发言人毛宁的话说就是——健康出行、愉快旅行、平安回家。

 

民宿临时 “涨价毁约”

 不只是侵犯消费者权益

史奉楚

4月24日,针对近期有网友反映预订的民宿遭遇临时“毁约”的情况,多家在线旅游平台发布回应称,将坚决保障消费者权益。如某平台表示,将严格按照《电商法》和《合同法》规定,为消费者提供酒店代订服务。消费者提交订单后,若出现酒店(供应商)确认后推翻或到店无房的情况,平台将与酒店协调为客人安排原标准或以上级别的房间入住,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差价,差价金额上限为原订单首晚房费的3倍。

梳理报道可知,由于人们的出游情绪高涨,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期间,各地都可能面临游客暴增的现象。由此,一些酒店和民宿的经营者开始提价,更有甚者涨价幅度已经超过三倍。面对此种情况,应竭力遏制酒店民宿临时涨价毁约行为,着重保护消费者权益。

众所周知,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或服务时享有自主选择权、真情知悉权和公平交易权。相对而言,经营者则应诚信守信,尊重契约,尽最大限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现实中,每逢假期,人们的出游热情就会高涨,随之而来的是住宿等资源的紧张。为此,部分消费者则会提前预订酒店,一是为了避免临近出发日期前还没有订上酒店,二是预订酒店后可以妥善安排行程,方便外出旅游。

而作为经营者,在接受消费者订单并收取预付款后,除非因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就应本着诚实信用原则履行义务,按照约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且,经营者通常掌握着比消费者更多的信息优势,更能预判出未来某个时间段的价格走势。因此即便是预订服务,“五一”假期期间的酒店价格也比平时高出不少,即该价格实际上已经在经营者的预期和承受范围内。

那么,在预订价格本就已经较高的情况下,经营者再临时变卦,要求消费者要么接受上涨后的价格,要么毁约拒不提供住宿服务,这种行为既不合理也不合法。换位思考一下,当消费者发现自己原本预订好的酒店或民宿突然毁约,就会陷入两难,要么被迫接受涨价,要么取消或者重新调整旅行计划。旅游计划还未成行,就面临搁浅的状态,旅游体验也大打折扣。

从法律角度而言,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承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民宿毁约涨价,消费者已不能按当初的价格预订客房,毁约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民宿应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由此,经营者临时涨价毁约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一个地方的城市形象,损毁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口碑,降低了旅游行业的发展预期。故对这种临时涨价毁约的“流氓行为”,相关网络平台理当负起责任,督促商家如实履约,并以扣除保证金等方式惩罚违约商家。此外,平台也应及时赔付消费者的经济损失,如相关平台赔付最高不超过首晚房费3倍差价的做法就不错。

无论是平台还是监管机构,对于商家这种毫无诚信的涨价毁约行为,应严格制裁、惩戒。网络平台可将其列入黑名单,在消费者浏览页面显著提示,让人们远离不良商家。监管部门则应依法严惩重罚,让无良商家承担远远高出不当获利的罚款,令其吸取教训。多方合力构建起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让消费者都能有一个无忧的假期。

 

马斯克的星际“迷航”

现代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执行所长 李艳

北京时间4月20日21时33分许,美国得克萨斯州发射场,马斯克的SpaceX公司推出的新型运载火箭“星舰”在万众瞩目下点火,升空,但很快就在浓烟升腾中解体爆炸。短短的3分钟,是这场“星际之旅”的全过程,而其目标是距地球3460万到6300万公里的火星。这次发射的失败让无数人的努力及30多亿美元瞬间化作了一缕硝烟。但从现场响起的掌声和惋惜却并不沮丧的神情来看,抵达也许并非马斯克最重要的目标,试图抵达的过程显然更加重要。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飞行及其更远的目标——太空充满了兴趣。及至近代,太空更成为人类未来的出路或者是保障,能先行一步无疑就提前获取了未来发展的门票。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报告中阐释的理由就很有代表性。如,相对可行性——火星是地球太阳系的邻居,距离较近,方便探索;极高的科学价值——火星40亿年前曾和地球极为相似,有河流、湖泊、海洋,甚或有生命,但现在却变得一片荒凉、干燥,探究其中的原因对保护地球意义重大。

而马斯克如何能够缺席这场盛宴?早在2012年他就提出了“火星移民计划”,声称要在未来数十年内将大批人类送上火星,为此陆续提出了“火星星舰”“火星居住区”“火星能源系统”等技术规划。此次“星舰”首飞虽然未能取得成功,但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马斯克所言并非停留在口头,而是付诸了实践。

从“星链”到特斯拉,从“脑机接口技术”到“星舰”,马斯克似乎一直引领着前沿科技商业化的潮流。人们只关注到了他成功的荣耀,却忽略了这背后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他之所以能为“兴趣”一以贯之,这背后有更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关注的地方。

首先,技术突破与应用转化的重要价值。内行人看门道,航天界人士之所以如此关注“星舰”首飞,就在于它集成了很多新技术。比如为驱动庞大箭体采用的“猛禽”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首款实用化的全流程分级燃料循环发动机;再比如它的设计理念,集成了多项为解决火箭重复使用问题的新技术。这些技术虽然很多未经验证,但此次发射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数据。一旦火箭重复使用技术取得突破,将极大降低发射成本,飞速促进航天技术的商业化与社会化发展。远的不说,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已经深刻揭示,社会化应用是先进技术更具创新力、更能转化成国家实力与竞争力的关键。

其次,“政府支持”模式形成的竞争力。如在登月“阿尔忒弥斯计划”中,最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就是主力运载火箭“太空发射系统”。该火箭是NASA自行研制的一款超重型运载火箭,旨在为未来深空任务提供关键支撑。根据NASA2020年5月起草的方案,除自行研制太空发射系统外,“阿尔忒弥斯计划”还计划采用第三方商业公司的运载火箭,其中就包括SpaceX公司的“星舰”和“猎鹰9号”运载火箭。正是美国政府为私营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尤其是资金支持,而支撑了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远景。这种“政府支持”模式给高科技竞争力形成的“倍增器”作用值得关注。

最后,大国围绕太空展开的战略博弈。二战后,太空一直是大国战略竞争的重要领域,从美苏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到当前的太空博弈等不一而足。如此背景下,太空军事竞争如火如荼,太空资源争夺也方兴未艾,由此导致的太空技术突破也层出不穷。近年来,随着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更加重视在太空领域争取优势、意图建立独占地位、获取太空资源,历届政府也都为此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如2004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要求提出一套完整的载人航天方案,即后来的“星座计划”,以推进美国对太空的探索。2017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重组美国国家太空委员会。同年12月,他又签署《1号太空政策指令》,要求NASA整合现有资源,加快美国的探月、探火步伐。现任总统拜登要求在2023年为NASA提供260亿美元的资金预算,包括准备未来人类火星任务的支出等,“计划是在2040年人们可以在火星上行走”。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当下马斯克的“星舰”成功与否,它都是在服务美国太空长远战略布局。

近来,科技领域爆点不断,AI、太空领域的前沿技术不断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新一轮科技浪潮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日趋显性,我们必须从更加长远与战略的角度来审视。这也是为什么说马斯克的“星舰”最终能否抵达火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技术突破、模式创新以及对国家竞争力甚至未来国际力量格局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