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评论 黄帅
日前,《北京青年报》曝光了一些高校毕业生存在的“纸面就业”现象。所谓的“纸面就业”,指的是一些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就业,而是假装找到了工作。为此,一些学校甚至制造虚假的就业数据。比如,一些高校将三方协议的签约率要求“层层传导”,有的辅导员为了“方便”学生,直接代其“网签”。甚至有商家为了帮助毕业生“假就业”,提供付费“盖章”服务,在假装就业的利益链上,竟然还产生了一套“盈利模式”。
就业情况造假的现实危害性,绝不容小觑。首先,它会制造“虚假繁荣”,让老师、学校乃至就业市场对就业形势产生误判。虽然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让一些人焦虑不安,但不顾事实、刻意造假,即便一时麻痹了人们的神经,迟早也会引起更大的麻烦。再者,一所高校的就业情况,直接关联着它的社会形象,而“纸面就业”则会严重损害高校的公信力,长远来看,更加不利于高校招生,也无助于高校的发展。
因此,对“纸面就业”尤其是就业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就在上个月,教育部开会要求全国各地高校“坚持实事求是,对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行为,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尤其是要落实“四不准”的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教育部还表态,要对违规者严肃追责和问责。
应当说,政策的要求是严格的,理念是清楚的,但在现实中,仍有一些高校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念头,不仅不严格落实教育部门的要求,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种“纸面就业”的办法,试图逃脱监管部门的审查。但是,这损害的是学生的切身权利,岂能被容忍?在这背后,有很多被掩盖和压抑的声音,需要被认真倾听。此次媒体曝光相关问题,掀开了部分高校就业情况造假的冰山一角,发出了不少大学生的真实心声,并受到社会关注和热议。
曾有从事高校就业工作的朋友,向笔者倾诉,其实他们也承受着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如果完不成上级安排的“代签”任务,不能让学校的就业数据在纸面上“好看”,他们也会被施压,影响工作业绩。在上述报道中,有老师就千方百计地劝告学生,希望他们迅速签订“三方协议”。这与其说是在替学生着想,不如说是在方便学校和老师,实际上是一种层层推卸责任的做法,最终承担损失和风险的还是无辜的学生。
还有一些无良商家,也想在伪造就业率的利益场上分一杯羹。在一些老师的“建议”下,学生在网上与一些号称可以提供就业协议的商家展开“合作”,甚至只花68元,就能实现“纸面就业”,成功签订就业协议书。这类商家号称“任选一个公司,网签和盖章都可以,支持电话回访调查、考编政审”,看起来可以蒙混过关,实际上只是与学校玩的“把戏”,是在制造就业情况的“虚假繁荣”。
如果说这类无良商家扮演了制造虚假就业的“渠道”角色,那么为追求就业率不择手段的观念才是问题的源头,如果能够纠正源头的错误,商家自然也无法借机赚钱了。
对此,教育部门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监管和审查力度,严查高校的就业造假行为,对那些明目张胆伪造就业数据和公然要求学生“纸面就业”的高校,就应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而不能以就业难为理由,纵容错误行为。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真切地看到高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愁,以至于要铤而走险、想办法造假的行为背后的真问题:就业困难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能只靠临近学生毕业时“抱佛脚”,而是要在日常教育中,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比如,大学要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尽可能地让学生利用假期,增加实习经历,提高就业竞争力。
让学生看到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也有助于他们及时调整思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一条最合适自己的成长之路。
光明论 熊志
近日,一个名为《退网一年,我妈把我的号干到了119级》的视频登上多个平台的热搜榜,让人们对亲子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不禁止、甚至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是父母对孩子的放纵还是理解?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了种新的“打开方式”?
很多网友在视频下留言,对UP主能有这样的妈妈表示羡慕。此事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是因为这位妈妈在对待孩子玩游戏方面提供了更加开明的“解法”:与其视其为洪水猛兽,不如疏堵结合,在理解甚至代入孩子愿望的基础上,进行正面的引导。
虽然是个案,但这一例子确实能反映看待游戏的代际差别。就像媒体调查显示的,当被问到该不该禁止孩子玩手机、玩游戏时,70后的父母认为应该禁止的更多,而80后及更年轻的父母态度则更宽容。
对于80后、90后父母来说,他们的成长阶段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游戏的接触门槛大幅度降低。特别是对很多90后来说,哪怕现在年及而立,有了孩子,玩游戏可能也是他们自己重要的兴趣爱好。在这点上,他们和他们的子女,可能有着高度的兴趣同频。作为第一代玩游戏的孩子,当80后、90后成为父母,在处理孩子玩游戏的问题上,可能不同于父辈,而是更加开明,甚至会将游戏当成亲子互动的项目,和孩子一起上阵“通关”。
不再一刀切地禁止,这种代际观念的变化,绝不仅仅是因为年轻父母“我玩所以孩子也可以玩”,否则自己玩游戏难以建立“合法性”,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发展,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网络游戏不是洪水猛兽。
并且,在80后、90后身上,这一结论已经得到了印证。他们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被各种游戏包围,但没有因此而堕落不堪,父母辈们曾忧心忡忡的“一代人被网络游戏毁掉”的局面,同样没有出现。
当然,游戏成瘾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本质上它的根源在教育,游戏只是诱因。那些游戏成瘾的少年,有太多都是家长疏于管教、疏于陪伴,孩子只能在游戏中寻找乐趣。而为了防止孩子沉迷,有的家长简单粗暴禁止孩子碰手机,其实只是压抑了其天性,孩子还是会偷偷找渠道玩。还有的家长将孩子送到一些所谓的戒网瘾中心,结果变成了对孩子身心的摧残。这些选择虽然无奈,但本质都是一种偷懒、错误的教育方式。
母亲替孩子升级打游戏的案例至少说明,游戏也能成为亲子交流、互动的一种工具,能帮助家长走进孩子内心。在承认游戏是一种正常娱乐的前提下,再去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合理地安排游戏时间,这样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事实上,这些年来,游戏行业同样在逐渐规范化,实名制、防沉迷等各种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机制逐渐完善,青少年触网越来越容易,但保护措施越来越牢了。而且,游戏正在朝着产业化的方向迈进,电子竞技成为重要竞赛项目,围绕游戏还衍生出一些《职业分类大典》收录的正规职业。随着游戏技术的发展,包含了人文启发、历史知识、科学常识、美术音乐启迪的游戏也不断出现。
网络游戏,乃至整个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提醒家长们改变观念,要警惕沉迷,但也不必污名化,视其为洪水猛兽。把它当成一项普通的娱乐活动,理解但不纵容,宽容但不放任,疏堵结合,其效果要远远比一刀切禁止要好得多。
唐装、汉服、旗袍……
人民日报评论 燕陆
毕业季,拍照留念时身着传统服饰;暑期游,旗袍与古色古香的建筑、雅致清新的风景相得益彰;西安、洛阳等历史名城,不少景点提供唐装汉服租赁服务,方便游客沉浸式体验“穿越之旅”……近年来,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服饰持续走红,在年轻群体中更是收获不小的热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古诗中,有“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搭配讲究,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清新品位,也有“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的非凡气度。无论是曲裾、襦裙,还是褙子、旗袍,各个时期的服饰都有其独特魅力,或飘逸风雅,或华美绚丽,或低调端庄,共同构成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体系,共同展现独具特色的中式美学气韵。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章之美,背后是礼仪与文化的底蕴。那些服饰的面料、花纹、图案、形制,以及织造刺绣工艺,无不传承着绵延的文化,诉说着古老的文明。一项面向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表示喜欢传统服饰,喜欢的原因多为“样式好看,符合自身审美”和“重视其中所蕴藏的中华历史文化,希望透过服饰了解传统文化”。很多爱好者不仅重视穿着体验,还会仔细了解不同时期服饰形制及其历史背景,探寻其承袭的礼仪,并把这样的文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甚至外国友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年轻人喜欢传统服饰,穿上身的不仅是服章之美,更是文化自信。
从历史文学记载、博物馆里的陈列,到歌舞节目、影视作品中的展现,再到中国华服日、花朝汉服节等活动,传统服饰日渐走进日常生活。这个热起来、火起来的过程,离不开尊重与传承,也少不了创新与发展。有人推出改良设计、便于日常穿着的服饰;有人配合传统服装,讲解相应的妆发技巧、穿搭配饰……传统服饰不断融入现实生活,有助于获得当代的美感和生命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实,这样“圈粉”的国潮风,不止吹到了服饰上。学习体验点茶技艺,在茶百戏中体悟茶道之礼;玩飞花令,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感受诗词之韵;体验手绘团扇,在动手操作中品味传统之美……把传统技艺、娱乐从古籍里“请出来”,让公众可参与的平台、活动多起来,既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拓宽文化传承的路径。找到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仅能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也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从琳琅满目的服饰,到古色古香的建筑,从余音绕梁的民乐,到精妙绝伦的技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名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有助于更好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更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这正是:
传统服饰有内涵,传承创新促发展。
守好民族根与魂,中华文化更绚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