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亲人”走红网络:
年轻人情感需求的新寄托?
□欣羽
在2024年的网络空间中,“电子亲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众多以此为题材的网红博主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他们的活跃度令人咋舌。这一现象不仅吸引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也引发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学者及学生的热烈讨论。随着春节临近,年轻人与实际亲人相处的时间增多,但与此同时,他们依然热衷于关注这些“电子亲人”。这一现象背后引发的思考是,年轻人究竟在关心什么?他们又在追求什么?
“电子亲人”这一概念最初源于一些在网络上分享日常生活的博主,他们以父母或长辈的身份出现,向广大网友传递着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温暖。例如,来自陕西的一对老年夫妇,他们通过抖音平台分享着自己的日常,并用热情的语调向“赛博儿女”们嘘寒问暖。他们的评论区成为了网友们倾诉心事的地方,许多人在这里找到了情感的寄托。
李冬冬是这些“电子亲人”的忠实粉丝之一。她关注“陕西爸妈”已经一年多,最初是因为他们的猫而“追更”。李冬冬在现实生活中曾因捡回一只流浪猫而与父母发生激烈冲突,这让她对陕西这对老年夫妇展现出的温柔与和谐家庭氛围倍感向往。她表示,这些“电子亲人”不仅对孩子温柔,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很好,这种鲜活的爱让她感到温暖。
同样,来自青海的王雨晴也是“电子亲人”的忠实观众。她关注了一位名为“琳妈”的博主,琳妈总是笑容可掬地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小技能和小教程,这些内容对于在外求学、工作的年轻人来说非常实用。王雨晴表示,琳妈的视频让她想起了自己初到上海时的无助与迷茫,她幻想如果有人能像琳妈一样教导她,那该有多好。
除了这些“电子爸妈”,王雨晴还关注了几位老年博主,其中她最喜欢的是“悦之奶奶”。悦之奶奶热爱生活、自信自强,她不仅自己学会了使用手机等现代科技产品,还帮助邻居老人解决各种问题。王雨晴表示,悦之奶奶的生命力让她感到震撼,每当她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都会想起悦之奶奶的话,激励自己努力前进。
然而,在年轻人热烈讨论“电子亲人”的同时,也有一些家长对此表示担忧。高勇是一位45岁的父亲,他有一个喜欢看“电子亲人”的大学生女儿。他认为这些博主只是演员,他们通过表演来获得粉丝和收益。高勇担心女儿过于沉迷这些“电子亲人”,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亲情。
面对这些不同的经历和看法,资深心理咨询师刘婷给出了深入的分析。她指出,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关注“电子亲人”,是因为他们在这种关系中找到了情感的慰藉。这种关系是一元的、单边的,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接受或拒绝博主的关爱,这种便利性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情感的满足。然而,刘婷也强调,如果年轻人想要追求健康、稳定的人格成长,“电子亲人”终究无法代替真实的、深度的人际关系。
那么,年轻人真正需要的真实的、深度的亲子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刘婷认为,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去建立和维护。她指出,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时,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打压和忽视。例如,当孩子捡回一只流浪猫时,家长可以称赞孩子的善良和爱心,并一起探索解决的办法,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或丢弃。
对于已经成年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在以往的亲子关系中可能已经受到了伤害。这种创伤和挫败感让他们在与真实的人建立、维持深度关系时感到困难重重。刘婷建议,这些年轻人可以尝试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来修复自己的心理创伤,同时积极勇敢地突破自我,尝试与他人建立新的关系。
除了家长和孩子的努力外,社会的关心也非常重要。刘婷呼吁社会各界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社团、交流玩耍的组织以及能够提供介入式帮助的社会工作者。这些支持可以帮助年轻人修复亲子关系、建立新的朋辈关系,并重新融入社会。
“电子亲人”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情感需求上的缺失和渴望。虽然这种虚拟的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但要想实现健康、稳定的人格成长,还需要年轻人、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亲子沟通、提供心理支持以及建立更多的社交组织等方式,可以帮助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宿,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在未来,期待看到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勇敢地走出虚拟世界,与身边的人建立真实、深度的关系。同时,也希望家长和社会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年轻人的情感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成长环境。
社交媒体凝视下的自我重塑与超越
□潇湘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如同一面巨大的魔镜,既映照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投射出无数双无形的眼睛。这些目光,或好奇、或审视、或评判,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让我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徘徊,寻求着自我表达与社会认同的平衡。
曾几何时,日记本是心灵的避风港,思绪在纸页间自由流淌,无需顾虑外界的眼光。而今,社交媒体成为了新的“日记本”,但这份记录却不再私密。每一次点击发送,都是一次向世界的公开宣言,我们的想法、情感乃至生活点滴,都成为了他人眼中的风景。这种公开性,让许多人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家上市公司的聚光灯下,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接受公众的审视与评判。
我们都在不自觉地扮演着公关关系专家的角色,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网络形象。这种自我审查,不仅限制了我们的真实表达,也让我们的行为趋于保守,更倾向于选择安全、传统的道路,以避免可能的负面评价。于是,社交媒体上的我们,渐渐失去了那份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的勇气。
“霍桑效应”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监视时,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种监视环境。这种改变,虽然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与个性发展。在社交媒体的“全景监狱”中,我们既是监视者,也是被监视者,这种双重身份让我们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且,社交媒体的记忆是永恒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成为职业生涯的绊脚石,甚至永远玷污个人的网络形象。这种恐惧,让我们在表达自我时变得更加谨慎,甚至选择沉默。我们不再敢于冒险,不再愿意展现真实的自我,而是学会了在虚拟世界中戴着面具舞蹈。
然而,真正的成长与突破,往往源自于对未知的探索与对自我的挑战。在这个被社交媒体监视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逃避或妥协,而是勇敢地面对这份凝视,找到自己的声音,坚持自己的信念。
花更多的时间独处,或许是我们找回自我的一条途径。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而是一种深度的自我反思与内在成长。在独处中,我们可以放下外界的眼光,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回那份被社交媒体掩盖的真实与勇气。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理性地使用社交媒体。它可以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通过有选择地关注积极、正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充满激励与正能量的网络环境,让社交媒体成为自我提升的助力而非阻力。
自律≠意志力
□晏梓
我上大学的时候,网络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你可以通过训练,每天只睡两小时。这个说法背后隐藏着一个被称为“乌伯曼睡眠计划”的神奇时间表。
据说,这个计划是由军事科学家在测试士兵睡眠剥夺极限时意外发现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如拿破仑、达芬奇,据说都曾经遵循过类似的睡眠时间表。
乌伯曼睡眠计划的核心思想是,人的休息主要来源于快速眼动睡眠,而这种睡眠每次只能持续大约15至20分钟。因此,该计划认为,如果你每隔两小时睡上20分钟,就可以达到与整晚睡眠相同的恢复效果。这个想法听起来既诱人又疯狂,它承诺能给予你每天多出20%至30%的生产性清醒时间,在你的余生中,这相当于每年多出三个半月的时间,一生中则可以多出近十年的时间。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要真正适应乌伯曼睡眠时间表,据说需要经历1至2周的严重睡眠剥夺以“调整”身体。这意味着,你必须整晚不眠,每天只在六个固定的时间点各睡20分钟。
我,就像许多被这个计划吸引的人一样,试图去实践它。然而,每一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在经历了几天的极度睡眠剥夺后,我发现自己变得精神错乱,几乎无法保持清醒。我开始忘记母亲的名字,忘记自己是否吃过饭。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我开始反思失败原因。我意识到,自律并不仅仅是意志力的问题。如果我们将自律等同于意志力,那么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悖论:要建立意志力,我们需要长时间的自律;但要有自律,我们又需要大量的意志力。这就像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循环。
事实上,自律是一种习惯,是通过长时间的稳定训练而形成的。它并不是通过纯粹的意志力来实现的,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和坚持。正如我们不能第一次走进健身房就举起500斤的重量一样,我们也不能突然之间就拥有强大的自律能力。
任何在情感上健康的自律方式都与我们的情感紧密相连,而非与之对抗。当我们试图通过意志力来强制自己做出改变时,往往会感到痛苦和挣扎。然而,当我们学会接受自己的情感并与之和谐共处时,自律便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因此,我开始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自律。我不再将自己视为一个需要被鞭策和惩罚的失败者,而是开始接受不完美和失败。我意识到,失败并不意味着我有什么不对劲或缺乏意志力,而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失败,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睡眠时间表。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平衡和清醒。虽然我没有成为乌伯曼那样的超人,但我却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平静。只有当我们真正接受自己、理解自己并愿意为之努力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律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