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本周,海淀教育书院“非遗传承与中华文化”主题论坛上,非遗教育所涉及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成为与会领导、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深入
本周,海淀教育书院“非遗传承与中华文化”主题论坛上,非遗教育所涉及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成为与会领导、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深入研讨的话题……据悉,海淀区目前190所中小学全部引入了非遗教育,在教委和文委的通力合作下,正式挂牌成为非遗实践基地的有65所学校。
自2007年起,海淀区就将非遗项目引入中小学校园;2017年,海淀区教委和区文化委联合推动,加大了非遗进校园的力度,在百余所中小学校开展非遗教学、讲座、展演和展示活动;2018年4月,海淀区还正式启动了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课题……在这次主题论坛上,海淀教科院院长、教育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介绍说,目前有60多位非遗传承人常年活跃于海淀中小学,为非遗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可以说学校的每一次实践探索都在为孩子铸下了中国魂。
2018年4月,教育书院还启动了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群体课题,30多所学校参与非遗教育研究。针对非遗教育的实践策略和操作方法,海淀中小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实践成果,展现了海淀教育智慧。
本届论坛上,海淀区五所学校深刻挖掘非遗教育的美育和德育价值,就非遗教育怎么做的问题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海淀答案”。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李红梅,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刘巧利等专家学者给予这份“答案”高度评价。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将非遗课程分为普修、选修和社团精修三个层次,主要以美术课程为载体,搭建书法、剪纸、蜡染、烙画等工作坊,并设计空中微课堂作为学校课堂的延伸,开展学生书画作品成果展,非遗曲艺、吟诵、民族舞等节目展演,组建民乐团等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与匠心精神。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通过研发和完善相关教材、实现课堂数字化、深化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模式,优化非遗教育课堂。通过开设多个非遗社团,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剪纸、京剧校本课程,建构了包括11项非遗社团课程及书法、国画等5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学校长期聘请非遗专家、名师进校园、进课堂,积极举办并参加与非遗传承和非遗教育相关的活动,深入做好非遗的普及工作;开设了校内书院,做为对外交流的窗口,推动学校非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翠微小学,则是在基础类课程方面,设置书法等非遗文化课程,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等文化因素,实现跨学科整合;拓展类课程方面,分为以体系化德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为主的精品必修课程和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高效专业的社团课程。
育英学校,结合学校自身的红色历史及文化积淀,开设“校史连环画”课程,融合多学科课程特点,制定实施方案;成立连环画社团从事连环画课程研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借助墙体彩绘和努力搭建互动合作平台,用无形的教育力量和有形的教育方式浸润、熏染学生,改变学生个体的生命状态。
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则以剪纸课程为主要载体,走进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从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不断地发掘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的成长。
除了这5所学校之外,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育鸿学校、中关村第一小学等10所学校作为第二批课题校正式加入到了非遗教育课题研究行列中来,一批新的子课题研究专题得以启动,他们将为海淀非遗教育贡献新的力量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