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智能机器人助教“小一”既能回答问题,又能载歌载舞的欢迎来宾;名叫“小黄”的智能小车穿梭在校园中为学生、老师快递物品…… 5月18日上
智能机器人助教“小一”既能回答问题,又能载歌载舞的欢迎来宾;名叫“小黄”的智能小车穿梭在校园中为学生、老师快递物品…… 5月18日上午,“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众多嘉宾走进十一学校进行实地访问,感受校园里处处洋溢的科技氛围。该校信息中心主任宋衍介绍,自2008年十一学校实施“高中创新育人模式变革”以来,教育模式已经焕然一新。4500名学生每人都有不一样的课表。学校还搭建了生涯规划系统,通过性格、专业测试帮助学生选课,专师辅导、名师大讲堂、职业考察、170多个社团活动让学生发掘兴趣,找到专长。
与此同时,学校课程也进行了分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某门课上投入的精力和学习程度。比如高中人工智能课,前半学期Python基础语言的学习是必修,后半学期,学生就可以在16个模块的课程中选择感兴趣的学习,比如包含算法类的:智能博弈,程序设计与算法;涉及图像识别技术的:人工智能与APP开发;涉及语音识别技术的:开源硬件、机器人技术;以及网站设计,数据库技术等。另外,也为对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方向非常感兴趣的同学提供高端项目,包括自动驾驶,机器人项目,跨学科的人工智能研究性课题等。
在十一学校的3D打印和VR体验教室里看到,大大的弧形屏幕取代了黑板,屏幕下方则是一排排电脑,初一学生正在这里用电脑设计3D飞机模型,高中生则可以根据学到的编程知识自己设计VR程序、手机应用程序等。高一的陈涵宇和同学为来学校来宾开发了智慧校园向导,来宾只要关注微信,发送所在位置的照片或者语音,就会得到相应的介绍。“这是我们基于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完成的,用了一个月时间做成的,”陈涵宇表示,一开始觉得这些课程很高级,有了经验以后觉得新科技其实很平民化,上手也没那么难,这让他对软件开发开始关注,对它的以后发展也很感兴趣。
在十一学校的 “梦工厂”中,科技味道更浓,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加工厂,学生们穿上工服,自己动手设计,亲手用机床加工、制作合金玩具,用木材制作吉他、滑板……每年一度的“红窗汇”活动让学生们可以交易他们的“宝贝”,让学生们的作品走出课堂。
不仅学校的课堂上处处都留有“人工智能”的影子,人工智能也运用到了学校学校管理中,不仅帮助学校走班排课,收集学生过程性学习数据,每学期,学生也要给老师、学习各部门打分,分数也收集在系统中,形成365度评价,让学校也做一个大数据诊断,宋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