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月28日,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走上讲台时,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月28日,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走上讲台时,屏幕上出现了《周易》中的两句经典语句。整堂课听完,同学们发现原来枯燥的思政课还能这么有趣,从中学起就熟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竟可以从熟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历史根源。
王易说,她所教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涉及人生价值、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以什么方式支撑起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有亲切感?她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有力的抓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这种用先哲思想打开学生心扉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启发学生认识到当代中国精神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口号,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宝贵财富。
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来,是学生们喜爱王易思政课的又一个原因。王易把学生的这种参与称作“研究型教学”。近两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充斥在社会意识形态之中,面对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学生觉得有问题却往往不知道问题在哪儿。于是王易在学期初就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确定一种感兴趣的社会思潮,搜集资料,多维度阐述对这一社会思潮的认识。
期中论文交上来后,王易会认真修改每一位学生的论文,并以修订模式反馈,和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选择同一个社会思潮的同学还要组成讨论小组,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形成共识成果后,拿到课堂上展示并接受同学提问,进而检验他们对这一社会思潮的理解程度。通过这些过程,学生们发现他们对社会思潮的辨析能力大大提高了,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政课解决的是什么?解决的就是思想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而社会思潮一定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集中体现。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辨析,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我们的思政课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王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