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插门簪、复位砖雕、学习老院历史、聆听修复技艺 7月19日上午,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的部分小学生和社区居民一同来到东四九条38号院,体
插门簪、复位砖雕、学习老院历史、聆听修复技艺......7月19日上午,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的部分小学生和社区居民一同来到东四九条38号院,体验位于家门口的古建筑历史魅力。
东四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志勇介绍说,东四九条胡同是东城区疏整促的示范街巷,坚持新总规中提到的“高标准”、“原工艺”修缮的要求,还原了老北京胡同的历史模样。“有句老话叫‘千斤门楼四两屋’,北京老城的特色就是胡同,胡同里的特色就是四合院,四合院最大的特色就是门楼。”活动一开始,张志勇给大家讲解了不同门楼的种类,传递传统古建修复的理念,详解这条胡同和四合院的历史。
东四九条胡同,长718米,据《燕都丛考》载:“九条胡同,吉公府在路北,其东有观音庵”。在清代乾隆年间编写的《宸垣识略》中,有“二等昭信伯第在东四牌楼北九条胡同”的记载。这个“二等昭信伯”就是李侍尧。因年代久远,李侍尧在东四九条府第的确切位置已无法知悉了。如今这里正在进行整体环境建设工程,如建筑本体维修,道路铺装,环境绿化等。
东四九条38号院也在修缮之列。这个院的门楼位于九条胡同东段,这座门楼整体规制较高,为金柱大门,但是明显已经经过数次后期改建,特别是在以往的几次胡同整理工程中,墙体被泥砖片包住,仅露出雕刻精美的一对砖雕花墀头。张志勇说,墀头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构建之一,是山墙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两边山墙边檐,用以支撑前后出檐,承担着屋顶排水和边墙挡水的双重作用。
为了将墀头上的精美砖雕恢复,参与门楼修缮的北京住总集团瓦石工杜永辉杜永辉用雕刻刀、小刷子剃了近半个月。恢复后,砖雕上刻画的内容全都显现出来: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在岸边行走,牛身上坐着一个吹笛子的小女孩,水中有两个人在水中摇着船,右侧还有松树,底部还有凤凰头。恢复后的砖雕雕刻精美,令人叹为观止。这种砖雕工艺不同于普通百姓家庭使用,等级较高。通过查阅清乾隆全图,初步认为李侍尧的居所就在九条38号附近。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这个门楼上多个老部件被保留了下来,包括老门板、雀替、门簪、门墩等等,墙面也已经被修复完整。杜永辉说,这门楼墙面上原来贴了红砖,这红砖是后来人为贴上的,不属于古建的一部分,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把红砖一块块剔除,露原来的老砖,然后再用选用青灰色的丝缝砖,在外侧一层层垒起来,每垒一层就要用青灰浆灌浆三遍,灌好之后再打磨。“每做完一个步骤我们就拍照片视频发给设计师,让设计师帮忙把关。”光是修复这一个门楼,三名技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现场,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这些工序,现场工人师傅带领着大家一起从头到尾演示和操作了一番。
张志勇说:“尽管这座门楼的历史沿革已无从考证,但他依然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信息。我们在胡同环境提升设计工程中,不可忽视每个历史遗存,不论大小轻重,应该非常慎重采取修缮手段,像对待文物建筑一样处理。尽量多勘察,少干预,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风貌。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施工人员,甚至是居住在这里的每一位居民,我们应对每一个历史建筑心存敬畏,不能因为它的破败或规模而草率修缮,以修缮的名义去破坏历史。保护我们身边的历史建筑,从最小的门楼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