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日前,第五十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为:第五十届IPhO)落下帷幕,中国队继去年之后再获团体第一名。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海淀教委获
日前,第五十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为:第五十届IPhO)落下帷幕,中国队继去年之后再获团体第一名。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海淀教委获悉,在今年5个小时的理论考试和5个小时的实验测试中,来自人大附中的孙向恺以领先第二名3分的较大优势(满分50分)在此次比赛中获得理论成绩和总成绩的“双料第一”。
据悉,第五十届IPhO分理论和实验考试两部分,试题新颖,难度在历届IPhO中被师生一致评价为最难的一届。“今年试题难度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是‘最难的一次’, 人大附中竞赛负责人胡继超则表示,“所以选手们的整体分数也普遍偏低,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
孙向恺的傲人成绩,是怎样炼成的?在胡继超老师看来,孙向恺是一个性格谦和、既善于独立学习又善于团队合作的人。他举了个小例子,在备战复赛前,队员们在一起分享物理知识的学习体会,“那会儿他已经算是个‘大牛’了,高一的队员在他面前算是个‘菜鸟’。但是在其他队员分享时,他一直很认真地听;自己分享时,准备地也很充分。他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汲取养分。”
孙向恺表示,自己最初与物理结缘,是因为一本名为《啊哈!原来如此》的科普书,“这本书把一些原理性的东西讲成故事,变成我们能看到的一些现象,比如书里提到,高速运动的情况下,人会变得越来越瘦。这些奇特的现象让我特别感兴趣”。
初中时,机缘巧合下,孙向恺选择了研修课——《生活中的物理》。“这门课引导我们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通过查阅资料来解释这些现象。”至今,他还记得课上的一个小案例:在风力比较大的天气里,如果在地上放一个手机,开上音乐,距离手机近的人听不到声音,反而是手机远处的人才能听到声音。
“一开始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本来以为肯定是近处能听到声音。在风大的时候我们还特意下楼做了个实验,发现还真是这样。”后来,孙向恺明白了,这跟海市蜃楼的原理有点儿相似,光和声音都是一种波,而波会在空气中折射。选修课的经历,让他对物理这种能规律性解释世界的科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孙向恺说,接触物理之后,可能让他和文学家认识世界的方式越来越远,“在文学家的眼中,世界可能是艺术化、抽象化的;但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充满了规律,万物都是在遵循着规律行动,不再是零零散散的,这种感觉还挺美妙的。”
在辅导老师李永乐看来,孙向恺是一个“内功很深厚”的人。他介绍,一般来说,学习物理会有三个层次:现象,针对现象的理论,以及更加基础的理论。“大多数的学生是探讨到第二个层次,能够用理论解释现象,但我们总是能根据这些理论找到更加基础的物理框架,他就是一直在寻找这个东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林艳
供图/海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