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高中地理新课程中,课标特别增加了学生能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为了符合高中新课程
高中地理新课程中,课标特别增加了学生能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为了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掌握地貌类型的基本识别方法,了解如何进行地貌的观察与描述,日前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地理组教师,特邀地科院杨帅斌博士指导,进行为期一天的地理野外实践学习。
以北京房山地区为实践地,教师们在石花洞进行地下喀斯特地貌考察,官地村进行风蚀地貌考察,周口河山区进行河流地貌考察。通过卷尺、手机等工具对地貌的高度、坡度、坡向等方面进行测量和记录。
石花洞的地下溶洞目前开放了5层,全程参观需大约一个半小时。老师们边观察、边记录、边讨论,思考如何对喀斯特地貌进行描述……第一阶段的考察结束后,老师们驱车前往官地村的风蚀地貌区,也就是基岩花岗岩在风力侵蚀后呈现的景观。老师们重点讨论了风蚀蘑菇的形成机制。
接着,前往下一个考察点-周口河。在这里大家则重点考察河流V形谷,以及河流阶地。顺着周口河继续前行,到达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就是通过化石判断地球地球发展史,特别是新生代人类演化史的过程。
“通过此次野外考察,地理组教师进一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风蚀地貌和河流地貌的特点,掌握了地貌观察一般方法,将为后续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打下了坚实基础”,理工附中相关负责老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