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阅读:7469
中新社武汉2月21日电 题:武汉汉阳:千年高龙“腾跃”龙年新春
作者 武一力
“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龙的灵魂,嘿呦呦……”正月十一,在武汉汉阳,舞龙人李光明和队友们忙碌起来。春节期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舞(高龙)已亮相武汉多场庙会。
54岁的李光明是“汉阳高龙”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身强体壮,声如洪钟,担任舞龙头重任。只见他口衔碗口粗的竹篙,上方顶着一尊6米高、60多斤重的龙头。高龙随着他的身体律动灵活游走,观众拍手称奇。
高龙表演以舞龙头为重点,主要有叩、扫、举、抖、顶、托和“口衔齿托”等动作,其中“口衔齿托”难度系数最高,李光明正因这招绝活成为当地闻名的“驭龙高手”。
李光明正在表演“口衔齿托”绝招。 (受访者供图)
“舞龙人先要扛起几十斤重的龙头,抬头仰视天空,用口齿衔住龙头下方的竹篙,双膝跪地挪动前行,坚持数分钟不倒。”李光明说。这不光靠蛮力,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还要辨别风向,避免龙头晃动或倾倒。舞龙30余载,他的牙齿因此被磕掉几颗。
起源于唐代的汉阳高龙是湖北特有的民间舞龙艺术形式,盛行于武汉市汉阳区江堤乡、永丰乡。当地属古“云梦泽”,湖水纵横密布,盛传龙依水而存,每年春节时舞高龙,祈求风调雨顺。
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人们来到水边“化龙”,焚烧抢福,一年一会的舞高龙仪式才算结束。
一尊扎制好的龙头。张畅 摄
年过八旬的李国望年轻时是一名舞龙人,如今是高龙龙阳传习所负责人之一。离春节还有两个月时,匠人们便开始扎高龙。高龙保持着龙头、龙身和龙尾的传统切割式结构,龙身一般为12节,代表12个月份。高龙“骨架”由竹篾编制而成,呈“乙”字形,龙头昂扬,龙眼浑圆,口含龙珠,背插令旗,金银龙鳞交相辉映,更添几分威严。扎制一条高龙,要经历约50道工序。
“龙头每年都要比头一年高一些、重一些,表示‘节节高’,龙头和龙身上的文字、图腾也蕴含着人们求世间太平、盼人寿年丰、佑儿孙满堂的心愿。”李国望说。
李光明表示,作为传承人,最担心的是这项古老技艺后继无人。他认为,想要让非遗向上开花、向下扎根,一要守正创新,在保留扎龙、舞龙传统精髓的同时,进行工艺技术改造和舞龙技法创新,积极融入文旅活动,让非遗转化为经济效益和资源。二是培养新人,形成传承机制。在汉阳龙阳新村社区成立了高龙龙阳传习所,现已培育20余名传承人,其中不乏“90后”。
令人欣慰的是,纵使千年过去,高龙并未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近年来,武汉市汉阳区涌现高龙博物馆、高龙艺术团、高龙扎制工作室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慕名而来,一睹高龙风采。汉阳高龙,正在被更多人看见。(完)
【编辑:黄钰涵】
农历甲辰龙年,曾经开创春节档电影先河、多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成龙,又一次成为人们春节记忆的重要拼图。2月7日晚8点,成龙在快手独家直播龙
“云上过年”感受传统年味! 《2024快手春节报告》发布 簪花围成增速最快的非遗民俗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见证着人们阖家团圆的欢腾气氛,以快手为代表的数字内容社区,也汇聚着越来越浓的年味儿。2月20日,《2024快手春节报
精彩的寒假随着璀璨的烟火悄然落幕,开学的钟声响起,新季节如约而至,新学期帷幕已拉开。为了让学生和家长们安心开启新的校园生活,高新警
暖心!党员辅警为行动不便老人送证上门,群众称“既周到又贴心”
张大哥,你的身份证办好了,今天给你送过来。重庆高新区白市驿派出所辅警刘兴严一边与张大哥唠嗑,一边将身份证递到张大哥手中。谢谢,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