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2.08.18期 >
A04-“建设市民生态体验大课堂,我骄傲”

A04-“建设市民生态体验大课堂,我骄傲”

广阳岛生态修复参与者、重庆广阳岛绿色发展公司高级工程师韩菲:

“建设市民生态体验大课堂,我骄傲”


生态修复主体完工并对外开放的广阳岛,如今已成为重庆市民的“生态体验大课堂”。

“每当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翩然而至与登岛市民共享生态福利,或是见到小朋友前来体验‘禾下乘凉’,我心中就为自己参与了‘市民生态体验大课堂’的建设而充满骄傲和自豪。”不久前的一天,韩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韩菲是重庆广阳岛绿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在广阳岛留下了青春痕迹,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收获成长,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重庆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青山绿水中长大,自幼钟爱绿色

韩菲是黔江人,作为在青山绿水滋养下长大的土家族姑娘,她自幼钟爱绿色。

大学毕业后,韩菲来到黔江区水利局工作,负责河长办日常工作,协调、交办、督查河长确定的事项。她还被聘为黔江区青年志愿总河长,带领全区青年志愿者开展河道清理、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2018年起,韩菲被选派到黔江区邻鄂镇沙子场社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村里生态环境良好,但没有支柱产业。”韩菲说,她与伙伴们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2020年4月,韩菲得知这样一则消息:广阳岛已获国家长江办函复支持,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积极探索以消落带为着力点的生态环境系统性修复治理和以江河生态文化保护传承为着力点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新路径、新模式。

考虑到自己长期从事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积累,在驻村期间对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也有一些思考,韩菲渴望参与到这份给自然“添绿”的事业中去。

通过努力,韩菲成为广阳岛绿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一名高级工程师,亲身参与广阳岛的生态修复。

肤色黝黑?这是“广阳色”

韩菲刚到广阳岛时,这里以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正在摸索中铺开。如何还原一幅原生态的“巴渝原乡风貌”?完全“没有作业可抄”。

消落带治理堪称世界级难题。韩菲介绍道,广阳岛消落带存在水土流失严重、植物群落退化、动物生存环境单一等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韩菲和同事们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坚持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帮扶为辅,实行最小干预。

他们利用巴茅根系发达、耐淹耐旱且具有较高水土保持价值的特征,重点补植巴茅及白茅、芦苇、狗牙根等植物恢复植被,修复芦苇荡、砾石滩、草滩、泥滩,为鱼类提供索饵场、产卵场、越冬场,为鸟类提供栖息地,持续丰富生物多样性,实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少花钱、办好事、可持续。

针对荒废已久的小块农田,韩菲和同事们着力修复水系肌理,结合传统种植,还原稼穑文化,还原创举办了“原乡节”,深受好评。

因为长时间在户外工作,韩菲和同事们普遍肤色黝黑。一位朋友曾十分诧异地问:“你怎么到主城了还晒得这么黑?”韩菲骄傲地回答:“这可是真正的‘广阳色’!”

推动智慧生态融合的“小助手”

为进一步破解全流域保护难题,去年6月,广阳岛引进了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长江模拟器,共建世界首个大型流域模拟调控科学装置。

如何推动“高大上的科学装置接地气”,成为韩菲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一方面,中科院专家团队需要全面掌握重庆复杂的地理环境,另一方面,科学装置技术成果在本地落地转化应用需要多部门协同和资源共享,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本地行业部门对理论模型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

这时,韩菲当起了“联络员”。她把晦涩的原理“翻译”成大白话,用直观的方式演示计算模块,再一一为行业部门讲解。另一边,还要与科学家们一道跋山涉水、实地勘察,帮助他们掌握实际情况。

最终,该项目深度立足重庆本土实际,增设了农业面源污染分析、河段盲区智慧巡河等特色功能,其水质参数光谱监测分析仪、无人机组网产业基地等技术成果更是迅速落地重庆。中科院的专家们都把韩菲当作团队的一员,称她为“重庆小助手”。

广阳岛是生动表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大课堂”,不仅要为生态修复提供样板,还要传播新思想新理念、放大绿色发展示范效应。

为此,韩菲牵头成立了青年宣讲队,面向考察团队、上岛市民、学生等展开宣讲,详细而深入地介绍广阳岛的蝶变历程、生态修复技术、生态文明理念、生物多样性、绿色发展前景等,把广阳岛的变化生动鲜活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到目前为止,宣讲已达600余场次。

据《重庆日报》

 

四川评书新生代领军人袁国虎:

讲好巴渝故事 让评书叫好又叫座


一方桌、一折扇、一醒木,简简单单,这就是袁国虎的工作台。“说书,靠的就是我们说书人的一张嘴。”每周六,袁国虎都会在渝中区七星岗通远门城墙上的露天坝说书。

“85后”的袁国虎从业已超十年,现为重庆市曲艺团艺术总监、全国青联委员、重庆市青联常委,曾荣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对评书的热爱支撑着袁国虎,他从踏入评书界的第一天开始,就立志对艺术精益求精、不忘初心。作为四川评书新生代领军人,他把目光放在未来,著书立说、教学带人、说新创新,“我相信评书是不会断的,作为说书人,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它延续下去。”

从戏曲到评书

他一直钟情传统文化

袁国虎从小就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家庭环境的影响让他爱上了戏曲艺术。

那时是改革开放的年代,许多青年戏曲人弃艺从商;许多老艺术家门下无人,空有一身本领无人可传。正巧这些老艺术家和袁国虎的父亲有来往,他们对这位热爱艺术的小孩喜爱有加,“我小时候的情景简直是万亩良田一根苗,许多老艺术家对我倾囊相授。”

“我什么时候开始说话,就什么时候开始唱戏。”渐渐地,在老艺术家的影响和熏陶下,袁国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愈加浓厚,川剧、丝鼓、书画、写作、诗词、篆刻等,跟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他几乎学了个遍。

2009年,在著名剧作家隆学义的提点下,他开始转向专业评书,就此开启学评书之旅。

在机缘巧合之下,袁国虎寻得了一位新的老师,四川评书泰斗徐勍先生。“当时我们去看望还在病中的徐老师,他戴着氧气罩,但仍然一眼就认出了我。”回忆起那段往事,袁国虎心里五味杂陈,“徐老师刚刚抢救出来,见了我二话不说,直言自己要是能活下来就教我说评书。”就这样,2010年袁国虎拜徐勍先生为师,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说书人。

学成归来扎根故土

丰富评书内容形式说出新鲜感

袁国虎的第一次正式说书是在四川成都,他受四川说书馆邀请前往坐馆说书,这一待就是4年。

对刚刚出师的袁国虎而言,无疑是一个磨炼自己的好机会,“在成都坐馆时我每天说书两个小时,天天对着观众说、练,进步非常快!”

2014年,重庆市曲艺团对袁国虎抛出橄榄枝,他把三尺书台搬回重庆的专业院团,从此扎根故乡。

如何让评书这门传统艺术在岁月磨砺中历久弥新,是袁国虎一直关注并不断思考的问题。

2016年,袁国虎立足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英雄人物,创作了中长篇评书《革命军中马前卒》,讲述了革命先烈邹容的故事。为了把邹容的故事讲鲜活,他接连拜访了多位重庆知名的文史专家,先后数次前往邹容纪念馆和邹容墓,详细了解邹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内容丰富了,形式上也要新。在创作过程中,袁国虎发现传统的长篇评书,观众都要抱着“追剧”的心态去书馆听书,“细嚼慢咽”其中的内容,与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不符,愿意静下心来细听评书的人也越来越少。

“现在是科技和流媒体的时代,现代人对故事的需求也变了,我们评书必须要有新的改变。”为了应对这些改变,袁国虎想出一个办法——搞连载体,根据现代人偏好短、平、快叙事的特点,他创新将传统长篇的章回体转换为中短篇的连载体。

袁国虎说,听众连续一个月来听,就是连续剧,偶尔来听一次,就是单独的小故事,这样的改变叫好又叫座。

2018年,袁国虎凭借其中的一回书目《书生“说书”》,获得中国曲艺界最高奖项——牡丹奖。

传承评书文化

新方式新平台讲好中国故事

除了线下讲评书,袁国虎还创立了自媒体,把说书发布到微信视频号和抖音上,“我每天都发布一段说书赞赋,一直坚持,未来也会继续。”

袁国虎的自媒体名字叫“西南说书俑”,这也是他对自己青年说书人的定位,“我说的是方言,西南地区是我的主要服务区域。一个职业、一个地域,概括了我的情况,简单明了。”

对于创新,袁国虎自有一番思考,“我是用两条腿走路的:一是汲取现代元素,探旧书新说;二是借古人之规矩,开自我之方圆。”

具体来说,他改编旧故事,将其创作为符合时代思想的新故事;同时,他深知评书不能守固于古代,新时代应该有新故事,跟随时代热点,又创作了《这里有家》《冰墩墩》《雪容融》等。

多年来,袁国虎创作了不少曲艺作品,仅手稿就有200万字,电脑文稿达1000万字。

谈到评书的未来,袁国虎充满希望,“评书来自民间,千百年经久不衰,现有的脱口秀、百家讲坛等也汲取了评书的技巧。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故事。评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它慢慢衰落,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我相信未来评书会发展得更好。”

据《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