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3.02.23期 >
A05-“就业难”催生“考研热”

A05-“就业难”催生“考研热”

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人,

202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

“就业难”催生“考研热”


2月21日,全国20多个省份公布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考研成绩”“考研国家线”“考研复试”等话题纷纷冲上微博热搜榜。

近年来,考研人数连年增长,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457万人,在“考研热”持续升温下,考研已俨然成为“二次高考”。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3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加之去年下半年受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就业难”也成为考研人数持续增加的原因之一。

高校毕业生已超千万

继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后,今年又是一个高校毕业生超千万规模的就业年。而且,今年预计比去年多出82万,对原本就压力颇大的就业市场来说,其产生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更大。此外,在疫情冲击影响下,2022年还有一些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这意味着,就高校毕业生就业来看,2023年是很具有挑战的一年。

现就读于重庆科技学院大四学生宋子星,大学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2022年下半年,对于二本学生而言,市场上的工作实在不太好找。宋子星坦言,2022年秋招很难。

“去年秋招,比较知名的企业只采用线上面试方式,像我这样普通二本的学生很少能得到线上面试的机会,可能在简历环节就被刷掉了。”宋子星说道。

2022年秋招,许多企业选择安排3轮面试,包括线上面试和线下面试。宋子星发现,如果开头的线上面试轮不到,后面的线下面试就没有机会,这导致秋招结束后,很多本科生还是找不到合适工作。而且,秋招岗位供不应求,求职者众多,机会鲜少。受疫情影响,企业用人需求锐减,对于本科毕业应届生的需求也减少。脉脉2023年1月发布的《抢滩数字时代·人才迁徙报告》显示,整个2022年,企业招聘总职位量同比减少21.67%。

受疫情影响,2022年企业经营受到一定冲击,全国青年失业率(16岁—24岁)在7月创下19.9%的新高。2022年10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招聘需求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东北城市降幅高达28%;而供给方面,各个区域的求职人数均同比大幅上涨。

“学得比较广泛,但是没有深入的专长。”张元的本科专业是工商管理,临近毕业,他发现自己的专业好像“做什么都行”。张元表示,目前希望先读研,再就业,他认为读研能带给自己更丰富的专业积累,也有一定的职业选择“缓冲期”。

在招聘需求降低,对于招聘人才要求更高的同时,考研同样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教育部统计,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457万,较2021年增加21%,再次创下新高。而根据考研机构预测的数据,2022年考研录取人数总计在120万左右,录取率为26.2%。就业压力增加,考研难度也在持续上升。

往届生报考比例明显上升

研究生报名人数与经济发展趋势紧密相关,据统计,当我国GDP增速放缓时,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会提高,两者呈现负相关。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我国GDP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并在2007年降至最低;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稳增长发展阶段,2015年后,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快速上升。

有专家分析认为,“考研热”形成的原因之一与就业状况直接相关。当大学生就业难度较高时,很多学生想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通过考研来延迟就业,通过考研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河北石家庄某高校的吴硕本科就读于一所普通一本院校,他考研志愿填报了北京某985高校。他表示,选择考研是考虑到未来对就业的影响。“身边非985、211毕业的同学找工作,简历投出去,得到的回应特别少”。

山东济南某高校的研一学生李潇妍认为,读研能让自己在职场上“少走弯路”。“比如很多公司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起薪和起始职位都是不一样的”。

在一些重点高校,学生们“慢就业”现象有增多趋势。南京市浦口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吕文雯曾对大学生就业情况做过调研。她说,以南京市某工科大学为例,近两年考研率均为74%。这所高校2020届毕业生“二战”率较2019年增长近100%,2021届“二战”率为6.81%,2022届预估在10%左右。在另一所理科高校,近两年考研率约为40%,2020届毕业生“二战”率较2019年增长近20%,2021届“二战”率为70%,2022届预估约为75%。

“考研大学生和二次考研的多了,自然分流了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人数,这也是当前就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吕文雯说,有些学生研究生考试失利后,明确表示暂不就业,继续考研。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1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在考生构成中,往届生占比上升较快,主要原因是往届生对目前的职业状况不满意,想通过读研来提升自我竞争力,获取更好的就业回报。

以云南大学为例,云南大学2020年往届生考研人数为12291人,占比56%,已经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2021年往届生考研人数为15410人,占比63%。

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往届生考研人数为6913人,占比57%,已超过总报名人数一半,2021年往届生考研人数为8392人,占比62%。

数据显示,高校往届生报考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部分高校超过六成。往届生迅速增长加剧了考研热和考试竞争难度。

考研不可急功近利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表示,考研现在已成为一种关注度很高的现象了,这表明考研目的不单纯是为了追求知识学问,还可能是其他工具性的目的,如就业的需要。

目的的多元也带来了考研人群的复杂,其中人数的持续增多使得考研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又表现为考研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必选项(其中不乏盲目跟风者),以至于考研辅导也成为一种产业,考生对报考学校、专业、方向、导师、题型、作答方式等研究得越来越细致深入,也越来越“卷”。

“但就研究生教育本身来说,特别从招生院校和导师的角度来看,他们还是希望通过考试招到优秀的学生。”操太圣介绍,在笔试的基础上,一些院校和导师加强了面试环节,对考生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这也提醒考生们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临时抱佛脚,而是平时就要认认真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对于应届的同学来说,考研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人生当中有很多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选择。”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慕原表示,研究生入学成绩揭晓后,会有大批的同学投入到求职的行列,南京财经大学为他们量身打造了线上线下多种招聘会,“比如我们在3月3日就会举办‘逐梦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江苏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周——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目前已有近200家用人单位报名参会。只要主动出击,把握机会,选择的权利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何改变考研“唯分数论”

“考研热”也是历年全国两会热议话题。如何改变考研“唯分数论”,不少全国政协委员都曾提出过解决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建议,将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改为申请审核制。他说,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录取方式较单一,“仍是唯分数论,人称‘小高考’”。

全国政协委员易建强表示,考研人数持续大幅增长,但录取名额没有变,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易建强建议,选择研究生培养质量好的单位作为自主扩招试点,合理设置每位导师每年招生计划;针对东西部差距,采用定向培养方式,规定东部各试点单位每年拿出一部分名额定向招收西部地区学生;对研究生招生名额备案,宽进严出,保证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也建议:进一步提高“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可以使更多的优秀本科生从考研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完整的本科学习过程,尤其是研究型学习、挑战性学习和科研训练,提升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建议将考研“N战生”纳入社区服务体系

近年来,随着考研持续升温,落榜生增多,考研“N战生”也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人,录取人数110.7万人,录取率24.22%,这意味着有300多万考生落榜。

在备考过程中,考研“N战生”这个特殊群体往往没有正式工作,已从学校毕业却没有真正走入社会,年纪不小却没有稳定经济收入,心理压力较大。

在考研“N战生”群体越来越庞大的同时,管理和服务也存在着一定盲区。相关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充分发挥社区作用,为不在校考生提供备考学习、文化活动等场所,同时依托基层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加强对考研群体的思想关注和价值观引领,及时化解其心理问题,防范其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

各部门多举措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坚持早部署、早行动,各有关部门落实就业工作责任,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上海市出台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对招录上海2023届高校毕业生且符合相关条件的用人单位,按每人2000元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河北省雄安新区编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册,面向用人单位大力宣传推广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

湖南省教育厅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性、行业性常设市场25家,为2023届毕业生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万余场,提供岗位61万个……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教育部门主动协同配合有关部门推出系列稳岗促就业政策举措,支持市场主体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