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 朱昌俊
如何坐公交车、如何坐地铁、如何吃麦当劳、如何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近日,短视频博主“打工仔小张”把这些看似大部分人都熟知的生活常识拍成科普视频,火爆出圈,一个月内涨粉百万,更是被网友戏称为“社会生存学顶流”。
教人如何坐高铁、坐飞机、买咖啡的视频,居然火了。这一幕可能会令很多人意外。但这种“意外”所对应的潜台词,本身可能就是一种错误的幻觉。因为现实中,没坐过飞机、没喝过星巴克的人,可能远比大家想象中多得多。前几年,有一个传播很广的说法:在中国,“十亿人尚未坐过飞机,五亿人还没坐过马桶”。这个数据的精确度或仍有商榷空间,但它应该足以提醒大家,某些群体性感受与真实世界的反差。
在今天,对互联网上的主流发声人群来说,坐高铁、飞机、地铁,买咖啡,似乎就是不言自明的常识,是被默认的标准生活。但实际上,对于许多没走出过家乡的人来说,由于没机会坐高铁、地铁,家乡也没有星巴克,这些稀疏平常的事情对第一次尝试的他们而言都可能构成挑战。也就是说,虽然小张的走红有偶然性因素,但这部分视频内容的受众规模,其实不可低估。或者说,对于小张视频所发布的生活科普内容,今天的社会是有真实需求的。
这样的生活科普之所以看起来另类,乃至于小张的走红让很多人意外,是因为今天的信息传播习惯了以“大城市”“现代化”为视角。有一种调侃就颇具代表性——如今的短视频上全是“人均百万,人均三套房,人均保时捷”。在如此普遍的“高大上”之下,教人买咖啡、坐高铁、坐飞机的视频,自然就显示出一种难得的真实质感。并且,很多人愿意关注这样的视频,或许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在观看时,可能会让自己完全放松下来,想起曾经初到“大城市”那个局促不安甚至无所适从的自己。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按摩”。
更关键的是,与此前一些反映田园牧歌式乡村生活的视频比起来,这样的生活科普,是不带滤镜的,它触及的是很多人在当下所面临的真实问题,贵在呈现了一种普通人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同时,它也有助于塑造一个更为包容、多元的信息传播环境。当更多人能够看到这种隐藏在“大城市”“现代化”表象之下并不那么“理所当然”的一面,并借此观照到自己曾经融入“大城市”的不适与不易,或许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网络氛围中的公共情绪也能够少一些对立,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敌意,多一些包容。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仍有一半左右人口居住在县域,5亿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这部分人群,可能多数都离高铁、飞机很远,甚至不知道星巴克的存在。他们走向“大城市”、迈入“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也是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部分。但就目前来看,这些人在实现“跨越”的过程中,到底面临哪些困难,需要哪些帮助,至少在网络舆论场中应该被更多看见。这背后既有信息的鸿沟,也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鸿沟。前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像小张这样的内容创造者变得更多,相信将能够推进鸿沟弥合的进程,而后者,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青年报 任冠青
破旧的房屋,昏暗的灯光,老人和小女孩在火塘边吃饭,身边杂物堆积,主播指着低矮的小屋说,“这是祖孙两人居住的地方……”类似场景,是自媒体博主“云南波波”(曾用名:波波善行)的常见视频“画风”。不少网友在看过相关内容后直呼“太心酸”,并表示想资助这些家庭。
然而,近日封面新闻记者在实地探访后,却发现了这位“慈善博主”的另一面:当地多名村民确认,此博主的多条视频内容都是“导演”的。比如,他曾自称“资助”一名老人3000元,但视频拍完后,又收回了2800元;村民肖婆婆明明住在干净明亮的房子里,可博主却要拍她在不住人的生产用房中“假装艰难生活”的样子,旁边还有一位“借来”的“可怜孙女”……
无疑,这又是一些套路满满的虚假“卖惨”视频。剖析这位主播的做法,也不难发现其中的“精明”之处:把大凉山作为“取景地”,迎合着人们对偏远山区困难生活的想象;以老弱病残等群体为重点“展示”对象,能天然地激发人们的悲悯之心;精心炮制的“悲惨身世”“无法上学”“孤苦无依的生存状况”等苦情戏码,也如一层层不断叠加的“催泪强化”,精准戳中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此时,所谓的“慈善博主”再及时现身,假装行善,自然就很容易收获一波好感。等自己的“正能量”人设立起来了,流量吸引得差不多了,便可以通过直播打赏、带货等形式将人们的善心“变现”。满眼望去,全是无底线的算计、戏弄与欺骗。这种把慈善当生意的“小算盘”打得越精明,就越令人心寒与愤怒。
如此恶意透支社会善意,不仅有违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也会造成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首先,它对网友和被拍摄者造成了双重伤害。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善心被愚弄,也没有人希望自己不经意间成为被他人“操纵”的“工具人”。不管是表演“发钱”,还是忽悠山村孩子讲述虚假的失学故事,本身就是赤裸裸的欺骗行为,是把消费他人的苦难当作自己牟利的工具。
在短视频平台上,类似的摆拍“卖惨”视频变多后,也会抬高社会信任的成本,让人们看到“苦难故事”时的警惕性越来越高,献爱心时的顾虑越来越多。不少网友就无奈地表示:现在看到类似视频,第一反应不是感动,而是质疑,行动的门槛无形间变高了。更可怕的是,正是因为这些视频经过精心炮制,戏剧性强,“悲惨浓度”较高,更容易争取到人们的关注。相较而言,那些反映现实困境的真实求助视频,却因看起来不够“惨”而被淹没和遮蔽了。在慈善领域,这种畸形的“膨胀”有百害而无一利。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大凉山似乎成为很多摆拍“卖惨”视频的“取景地”。早在2016年,就有网络主播在大凉山做公益时“表演发钱”,直播结束后就收回“善款”;2022年,又有自媒体博主发布“凉山15岁女孩每晚捡瓶子卖钱交学费”的视频,此后被发现捡垃圾挣学费等情况均不属实,属编造虚假信息博取眼球吸引流量。
这些虚假视频,都在有意无意地利用且固化着当地贫苦、落后的刻板印象。但正如后续辟谣指出的,所谓的“凉山儿童贫穷无助”情况并不属实,很多村民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现代化住房。“卖惨”视频的扭曲化呈现,不仅有损当地形象,更是对多年来,当地人与扶贫干部共同努力、全面脱贫的努力成果的不尊重。
慈善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以真诚为底色,以真实为基础,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共情。而所谓的摆拍“卖惨”视频,完全是无视事实、漠视他人的利己行为,只会消耗宝贵的社会善意。这样的廉价苦情戏码,该被叫停了。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