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子版 > 2025.01.14期 >
04-吸引青年人 留住大学生 ——重庆加快建设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

04-吸引青年人 留住大学生 ——重庆加快建设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

吸引青年人 留住大学生

——重庆加快建设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

  1月6日,我市召开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工作专题会(以下简称专题会),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着力兴产业带就业、优生态促创业、强服务解难题、举旗子浓氛围,更大力度吸引青年人、留住大学生。

  2024年10个区县建成青年发展型城市,2027年全市所有区县建成青年发展型城市。这是我市《加快建设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定下的目标,要加快建设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

打造吸引青年人的强力磁场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我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将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摆在战略高度来抓,机制持续完善,氛围日益浓厚,生态不断优化,成效初步显现。专题会要求,要深化认识、把握趋势,深刻认识到抓经济核心是人、兴城市关键在人、惠民生落脚在人,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务实的行动,把这项工作抓出成效。

  专题会强调,要创新思路、迭代打法,深化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生态,打造吸引青年人、留住大学生的强力磁场。

  一要兴产业带就业,以岗位招人。注重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持续加大制造业稳岗拓岗力度,加强就业岗位供需对接,分类开展好招聘活动。

  二要优生态促创业,以事业聚人。把握新形势新变化,因势利导发展新业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搭建双创平台,通过打造孵化空间、举办创业沙龙等,帮助青年人发现机会、降低创业门槛;优化政策供给,提高针对性实效性。

  三要强服务解难题,以环境留人。用心用情办好住房、“一老一小”等关键事,满足好公共服务需求,加快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

  四要举旗子浓氛围,以品牌引人。凝练引才品牌,规范就业秩序,加强宣传推介,讲好青年人就业创业生动故事。各部门各区县要压实责任、强化协同,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健全监测评价体系,迭代政策支撑体系,吸引更多青年人、大学生留渝来渝就业创业。

聚全城之力升级服务功能

  去年5月,我市印发了《实施方案》,努力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实施方案》提出“1365”改革思路,即以“让重庆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重庆更有为”为总体目标,健全三项党管青年工作制度机制,优化六个方面“让重庆对青年更友好”的发展环境,完善五个方面“让青年在重庆更有为”的服务体系,围绕青年来渝、留渝、在渝“全生命周期”,聚全城之力升级全流程、全方位、全链条服务功能。总体目标是,2024年10个区县建成青年发展型城市。到2027年,所有区县全覆盖建成青年发展型城市,青年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41个市级部门围绕入学入园、就业创业、租房住房、婚恋生育、权益维护、身心健康6大方面,用48条“实打实”的惠青政策,给青年包了一个政策“大礼包”。各区县也是争着宠青年,江北区创新打造“青年夜校”,开启了年轻人“夜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沙坪坝区出台服务青年发展“二十条措施”,“青春之城”令万千青年更加向往。

细化举措落地落实

  去年,我市启动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各部门、各高校多渠道拓宽就业岗位。比如我市举行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对接服务“6+1”活动,持续1周时间,做到“日日有主题、天天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供多样化的对接服务。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青年科研人员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市积极为青年科研人员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制定实施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措施,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委联合开展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行动,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为青年科研人员增机会,在科研单位打造青年科研人员成长“微环境”,积极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干事创业大舞台。

  当前,市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参研人员为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占比已达67%,其中27.73%由40岁(含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担任主要负责人。在此基础上,我市40岁以下项目负责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占比达38%。

  重庆是红色之城、发展之城、浪漫之城、产业之城、美食之城、魔幻之城、时尚之城,同时重庆也是一座青春之城、希望之城。重庆愿意为青年的成功疯狂打call,也愿意为青年的奋斗点赞助力,更愿意为青年的梦想加速赋能,重庆永远信任青年,呵护青年,支持青年,成就青年!

 (本报记者)

 

李英:把书店打造成一个温暖的家

  李英,綦江区文龙街道蓝月亮书店总经理。

  “蓝月”,是她女儿的名字。她说,希望把书店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孩子来呵护。

  在綦江区,有一家陪伴了綦江人21年的蓝月亮书店,位于城区一栋临街建筑的负一楼。步入书店,一条50米长的“时光长廊”呈现在眼前,在地面玻璃和天花板镜面的折射中,书籍五彩斑斓的影子让人仿佛置身梦幻的书海。

  “阅读是改变自己最低的门槛。我自己喜欢读书,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谈及开书店的初心,书店总经理李英言语间满满都是对书的热爱。

希望把书店当孩子一样呵护

  李英成长在书香家庭,妈妈是供销社图书售货员,爸爸是喜欢阅读的退伍军人。“小时候,每天早上5点半,爸爸要求我在家附近的山坡上读书,还要让他听到我的读书声。”李英说,每年生日礼物,爸爸总会送她一本书。

  1998年7月,李英从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并没有成为一名教师,而是先后在事业单位做会计、在酒店做审计、在房地产公司做行政。再后来,她当了妈妈,挂在嘴边的都是家长里短。日子可以顺顺当当过下去,但她心中总是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有一天,她带着女儿在江津走亲戚,无意中遇到了几家紧挨着的书店,店中熙熙攘攘,书籍琳琅满目,那个场景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李英心里。当时,綦江除了新华书店,没有像样的民营书店。“要不我来开一家,让爱书的人有个栖息地。”

  2003年盛夏,李英拿出积蓄加上从亲戚处借的钱共22万元,创办了蓝月亮书店。“‘蓝月’是我女儿的名字,希望把书店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孩子来呵护。”

把书店打造成温暖的家

  没有任何经验借鉴,不懂定位,不懂销售,在创业初期李英打破以传统教辅售卖为主的书店定位,剑走偏锋——打造能够“传递阅读的温度、看见世界的美好”的文学书店。

  书全是李英亲自从市场精心挑选回来的,但纯文学书店在县城存活并非易事,蓝月亮书店一度处于亏损状态。

  李英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放弃。她每周两次到主城淘书,时刻关注各方书讯,经常走访各种书店,不善言辞和推销的她把主要心思放在了选书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蓝月亮书店很快成为綦江城的当红流量。

  通过读者需求选择高质量书籍,书店逐渐有了忠实读者开始盈利。但在李英想要扩大书店规模的时候,资金缺乏成了难题,好在此时团綦江区委给李英介绍了“青锋计划”。经过一番了解,李英不仅顺利申请到一笔无息贷款,她还得到了创业导师的悉心指导,增加了设计专属绘本、创意集市换书、传统文化课等文创活动。

  李英说:“我想把书店打造成为一个温暖的家,无论喜悦或是悲伤,他们都可以在这里舒展身体和心灵。”

获评“十佳全民阅读点灯人”

  2018年年末,蓝月亮书店搬入新店,面积从最初的40多平方米,扩大到如今的1400平方米。书店分为时光廊、礼遇纪、书学坊等六个板块,每周五定期开展读书会,不定时创新书店活动。

  从以前的夫妻店到现在的团队管理;从以前的货卖堆山的随意性采购到合理的采购供销……书店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也迎来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2019年荣获“綦江区科普基地”;2022年荣获“十佳最美书店”称号;李英在2023年也获得了“十佳全民阅读点灯人”称号。

  择一事,终一生。李英坚守初心,坚守着她的蓝月亮书店,正如苏轼所说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蓝月亮书店就像明月清风一样陪伴着读者,让读者感受到阅读的温度,看见世界的美好。

 (记者 黄妍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