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又是一年的毕业季。历时5个月,194份毕业论文,23场论文答辩同步直播……中关村三小800多名毕业生参加答辩,3万多人围观。毕业论文似乎更多
又是一年的毕业季。历时5个月,194份毕业论文,23场论文答辩同步直播……中关村三小800多名毕业生参加答辩,3万多人围观。毕业论文似乎更多是大学生才要考虑的问题,然而在中关村三小,也为毕业生们准备了“论文”的项目。当然,这些论文不是那种高大上的学术论述,更多的是贴近生活的小发现小研究。
据中关村三小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毕业项目发布时,老师就发布了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小、近、实”,就是想引导孩子们更贴近真实,研究生活中的小事。这也来源于学校一直提倡的“真实的学习”理念。经过4年的毕业论文实践,今年这届娃们的论文少了高大上的炫酷之感,多了很多对身边实际问题的研究。
六(14)班的刘海默、曹迪雅、黄圣淇关注北校区门口的交通情况,他们调查发现,同学们集中的到校时间为7∶30-7∶50。在这个时段,车辆经过学校南门门口的道路需要90秒,而8点后,车辆通行时间仅为3到5秒。因此,他们建议将学校门口的左转车道改为“直行+左转”,同时,建议同学们在两个时段错峰进校。
除了关心“家”门口的交通,孩子们还关心“家”里的卫生间。第一校中校第四班组群,六(4)班曹斯栋、徐思源、韩睿桐、刘鹏宇、贾东润,完成了《如何消除北校区卫生间异味》的论文。孩子们说,他们罗列了日常学校生活所遇问题,发现发生频次多、关切度高、影响学校生活质量的就是“卫生间异味问题”。他们调查发现,异味产生原因主要有: 使用频次较多,清理不及时;不良使用习惯;下水道返味;设计不合理等原因。
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及时自动冲洗+定时扩大范围冲洗,在条件允许时,加长小便槽长度减轻高峰使用压力; 设置红外探测器+声光报警装置,对不规范使用进行声光报警提醒;加大清理频率+芳香剂,帮助快速清除和缓解异味;加强通风,帮助异味持续消除。专家们笑言,这是一份有“味道”的论文。
毕业论文项目的负责人张燕青老师表示,孩子们不仅视角越来越关注身边的小事,答辩现场的PPT也回归了质朴,“往年孩子们的PPT虽然精美,但是可以想象,家长的参与度很高。今年,学校持续鼓励孩子自己完成。因此,时常有孩子问老师:‘我们有照片视频,但是不会插到PPT里怎么办’。老师会建议他向同学或者老师求教。因此,今年的毕业答辩上,孩子们制作的PPT更加简单。虽然视觉效果下降了,但是老师是真心高兴,因为这是孩子们自己的成果,也更加真实”。
张燕青说,在论文打磨的过程中,她时常发现孩子们做了很多调查、实验,但是对结论不自信,害怕被笑话,不敢将自己的结论写入论文,而是大量使用网上可查的精准性结论。但是,恰恰是这些不成熟的数据,才最真实。
据介绍,每个项目组从成立团队,确立项目主体到收集资料、查阅论文、制作调查问卷、对比分析、研究讨论,到最后完成毕业论文,今年经过了5个月打磨,比往年的时间更长。在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导师。不但由老师、家长担任导师,校长等管理层也会受邀担任孩子们的导师。
学生们通常要分工合作,制作调查问卷、访谈采访、实验研究。有的小组还专门研究了自己学校的课程设置,为此还专门采访了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对于很多专业领域的研究,老师们还会邀请校外的专家们,专门为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在今年的毕业答辩现场,依然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委员、社区代表等担任答辩导师。他们中有的是中学、大学的老师,有的是行业专家,他们都是“大家三小”教育共同体的一部分。现场,很多专家都对孩子们的研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们的指导帮助孩子懂得学术严谨与规范,为孩子的成长开启另一种可能”,中关村三小相关负责老师表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林艳
供图/中关村三小